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关注微信

首页>舞蹈>理论天地
旅游演艺与非遗文化的美学融合及传承发展价值探究——以西双版纳超级歌舞秀《勐巴拉娜西》为例

  基于旅游平台发展的演艺产品,追求的目标价值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就是“效果”和“利润”最大化。这就需要让供求双方在达成交易时产生双赢,实现产品的物超所值。一台好的旅游演艺晚会,追求的是旅游者——游客与演艺方——出品人之间的共鸣。晚会表演内容的设计一般都是源于地域文明、民族精神、人文情怀和非遗传承。它不是简单的模仿,也不仅是将静态的文化现象用动态的方式进行浅表性展示和陈列,而是结合现代科技与非遗传承以及游客关注的着眼点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产物。以此为据来达到供需双方彼此之间的共鸣,在经营理念上注重保持产品独特的卖点,做好超值的服务,再结合旅游者的需求,把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主要要素结合到一起,让游客拥有“超值和立体感”实现旅游演艺产品衍生价值的最大化,以此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目前随着国内疫情管控的放开,旅游经济必将进入到报复性消费和恢复性发展的新阶段,而作为旅游灵魂的文化产品、旅游演艺也一定会再次进入到迭代创新的新周期。近30年来,中国旅游演艺产品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它已经成为了中国旅游市场中不可取代的文化现象,本文不涉及该文化现象的利弊得失,仅从理论角度分析、总结其存在与发展,这样才能够使将来的同类产品得以更好的发展。纵观旅游演艺演出创作和实施的全过程,在编剧、导演、编舞、作曲、舞台设计、灯光运用和服装设计等方面都有其特殊的艺术创作规律。本文以西双版纳超级歌舞秀《勐巴拉娜西》为例,对服装设计与非遗文化传承的美学趣味融合的特殊性,文化性、及在设计、制作和后期管理做初步探讨,以此探索旅游晚会与非遗文化的美学融合及传承和发展的价值意义。

  一、依托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传承和美学趣味是旅游演艺的基本定位。

  旅游演艺产品的创作与欣赏,直接关乎社会大众的审美诉求和欣赏水平,也关乎国民美学与艺术修养。现在运营的很多旅游演艺产品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产品与观众的观演关系问题。它的复杂性在于须努力避免以下两种倾向。一是漠视观众,产品一味的按出品人或导演的个人意图进行表达,虚设高潮,自我陶醉,剧目的呈现流于浅表,内行看不出门道,外行找不到热闹。二是取悦观众,为了票房不顾艺术作品的创作规律,投资人和导演缺乏情怀和职业操守,创作的旅游演艺作品千人一面,流俗趋同,一味迎合市场而失去艺术作品应有的品质。当下某些基于旅游平台而创作的旅游演艺产品,平庸且乏味,同质化现象严重,出现该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搞艺术创作的个别业内人士,对地域文化特色,生活环境、民族风格、民族的精气神等情绪没有新的发现,总是重复让人乏味的已知感受,没有对未知获取美好的发现,无法用学术性的思维生成新的艺术理念,对艺术创作没有新的表达,流于克隆模仿,缺乏艺术想象力。甚至为了应对市场的快钱而生搬硬套,这样的作品被观众和旅游市场嫌弃,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服装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记忆,它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方方面面的变迁。旅游演艺则是大众文化,超级歌舞秀《勐巴拉娜西》经营及创作团队通过对旅游市场定位研究及剧本创作,在艺术呈现上,对舞台服装的定位和设计理念形成普遍的共识——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创作理念,在忠于原性文化的基础上要做到雅俗共赏。这样的定位既不流于俗套也不会标新立异。这就要求剧目的美学趣味和原性文化传承要做到有机融合。

  (一)浓郁的地域文化和少数民族非遗元素的独特性、稀有性和文化性。西双版纳地区的旅游演艺项目丰富,超级歌舞秀《勐巴拉娜西》代表一个地区乃至云南省的艺术表达高度,甚至把其放在全国和东南亚地区都应该是一台具有很高艺术性和文化性的演出产品,这样的定位才是准确合适的。

  (二)符合当下年轻观众审美的现代性和时尚感。旅游演艺项目需要的不仅仅是当地的原性文化,非遗元素,它还需要用流行的民族语汇和前瞻性的艺术手法把古老的原性文化和少数民族的精神文明重新解构和重构。舞台呈现的内容和节奏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三)强烈的艺术特色。超级歌舞秀《勐巴拉娜西》这台晚会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时尚性作品,这样的定位设计有其广阔的创作空间,有很多原著民族的建筑原型、生产工具、神话传说和动植物角色可以融入并被无限放大,在晚会里甚至把它们做成了大造型、树玩偶等形式来体现,从而打造属于少数民族的百老汇作品。

  (四)经典舞段重塑。西双版纳的仿生孔雀舞形象经过刀美兰老师和杨丽萍老师等几代艺术家的精彩演绎早已深入人心,而傣族男子宫廷舞蹈、女子灯舞、男子象脚鼓舞等舞段也都是非遗文化的经典之作,所以《勐巴拉娜西》会有多处涉及到经典的孔雀舞蹈、宫廷舞蹈、象脚鼓等舞蹈的再现,我们在创作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到在非遗传承的基础上既要关照到经典性的还原重现,也要考虑到现代性的时尚升华。

  二、对非遗文化的解构再生、深化形式认知探索和重构是成为经典的根本。

  赏心悦目是旅游演艺舞台艺术作品欣赏的基本标准。只悦目不赏心的舞台艺术作品,缺少人性暖意,缺少对生活本质的透视和警醒,缺乏对人性的洞察,缺少对生活独具慧眼的发现与思考,那样的作品犹如昙花一现,转??即逝。但只想赏心,而不悦目,势必“阳春白雪,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若没人喜欢看,或灰暗晦涩不好看,亦很难达到赏心的目的。二者,缺一不可,不能偏废。这就要让旅游剧目在创作之初就要定位准确,即让所有的观演者都能在剧目里找到他自己找寻的点,有的是热闹,有的是门道,还有的就是赏心悦目的形式感。这一点超级歌舞秀《勐巴拉娜西》就做到了左右兼顾,究其原因,以服装设计为例,我们在创作之初就定位和规划了以下的呈现意图。

  (一)出品人对目标客户群的准确定位和导演的艺术追求。旅游演艺的服饰是根据市场定位的剧本、剧情、人物及场景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制作的,这就需要找到原性文化里独有的样式进行分析、解构和重构。同时还要考虑灯光,舞美及舞蹈等诸多因素的和谐统一,舞台服饰是对远距离、中距离欣赏演员表演形象的艺术包装,服饰设计要对作品的形式感、思想性表达起到直观作用,还要体现人文情怀和社会价值。超级歌舞秀《勐巴拉娜西》有一个桥段是意化的卡通形象街舞表演,这样的舞段本就是表意优先诙谐幽默的表达方式,在服装设计上,既要有写实主义的真,还要考虑到写意主义的意,所以,诙谐幽默的大肚子,摇摇晃晃的长鼻子,穿着街舞酷炫服装的小象形象就跃然而出,这样的表演场景就会非常吸引观众的眼球。

  (二)注重服装色彩与舞美和灯光的关系。舞蹈服饰的艺术效果会与灯光的光谱产生必然的联系,服饰面料的质地、色彩、纹样选择要考虑灯光的效应,比如宝蓝色是鲜亮的冷色调,无论是纱质、棉质、丝质吸光反光面料在舞台灯光的照射下都会变色发黑,所以舞美环境与灯光效果及服饰的艺术风格色彩要互相协调、互相照应。晚会因为灯光的合理使用,会让舞台空间产生无限可能和无穷变化,它们的相互作用会让舞台艺术更富有戏剧性。舞美、灯光和服装在正确传递戏剧语言时,有很多情况下也都会“借景生情”。它不仅可以改变舞美和服装固有的色彩与材质,灯光借舞美的结构和服装的色彩还可以寻找到关连主题的意象表达。所以说灯光、舞美的设计方案是服饰设计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当然舞台与观众席的空间距离也决定了舞蹈服饰的艺术夸张性。在超级歌舞秀《勐巴拉娜西》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舞美方案,如皇家傣楼的立柱,菩提树的叶子等都与剧目里的服装产生关联,怒目圆睁的四大金刚,婀娜多姿的傣族少女担水服装,高台升起金光闪闪的佛像,都充分考虑了舞台距离及舞美灯光和服装的关系。

  (三)注重民族服饰的舞台功能性。舞蹈服饰的设计要特别注意舞蹈角色和背景角色在服饰设计上的差异,舞蹈角色是指主配角以及群舞,其舞台形象塑造是以动作为主,是舞段的主体部分。他们的服饰设计要完全为舞蹈形象和主体服务,服饰造型要求简练和符合人物性格。而背景角色是形成群像造型其主要功能是体现时代镜像,营造舞台气氛,他们的服饰在设计上应侧重于主题及现场氛围,背景角色是对主题的烘托、对气氛的渲染。在超级歌舞秀《勐巴拉娜西》第二场《泼水欢歌》里的泼水姑娘,孔雀吉祥里的花仙子,丛林里的高跷人都有这样的设计考虑。

  (四)丰富的多角度设计和结构决定了设计造型的形式感是否独特美观,也要充分考虑服装的制作材质,它会直接影响到空间范围与动感的呈现,结构的合理直接影响舞者的动作与表现力,所以要合理的体现运用结构、色彩。色彩作为视觉具有冲击力的重要元素,它关系到舞蹈本身所要表现的地域属性、情绪爆发、性格张力和灯光下的色彩气氛,无论是对比还是协调都会影响舞台效果的具体表现。制作厂家要考虑服装材料运用,这就要求服装设计师对面料要烂熟于心,因为不同的服装面料有其自身的性格和张力,面料的肌理甚至成为可以抒发感情的设计语言,不同的肌理能够呈现出不同的表情和特征,更具有很好的直观感。多用善用非遗服饰的图案,图案是丰富设计语言和表现形式之一,台上与台下的空间距离,决定了图案的应用需要一定的夸张和简练,不同的民族图案都有着各自的文化内涵、民族性格和地域特征,运用其各具特色的民族语言手段来丰富设计意图,并不断加以变化,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超级歌舞秀《勐巴拉娜西》的第二场《孔雀吉祥》里花腰傣女子服装、第四场《圣洁祝福》女子宫廷舞蹈的灯舞、第五场《一江春水》的服饰展示段落,都重点考虑了服装结构的美观、多角度设计、图案的粘贴及对面料肌理的渲染和功能性。

  三、以民族文化作剧目服装的设计根基,探索舞台呈现的色彩与空间关系。

  当下的旅游演艺产品基本上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以旅游作为平台而形成的“旅游搭台,演艺唱戏”的运作模式。文化和演艺因此成为旅游的核心产品,旅游平台成为文化或演艺的载体。中国此类成功案例很多,如山水实景系列桂林阳朔的《印象刘三姐》本身依托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这样丰厚的旅游资源和巨大平台上创作而成的一台晚会;还有深圳华侨城的《千古风流》《龙凤舞中华》《东方霓裳》等晚会,也是依托着华侨城的主题公园《世界之窗》《中华民俗村》等创作而成;宋城集团的千古情系列也是如此,他们把景区与演艺项目配套在一起,合力对应渠道,景区做配套,演艺为龙头。晚会最终成为了景区的灵魂。景区与演艺相互促进、相互依托,从而完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当然更有云南的《勐巴拉娜西》《云南映象》《梦幻腾冲》等剧目,他们都是依托着云南十里不同天的独特环境而打造的旅游剧目,基于以上的特点及目前各类演出的形式来看,在进行创作设计的时候既要考虑到地域原性文化的基本特征,还要考虑到舞台呈现的美观度和民族属性等多种可能性。鉴于西双版纳这一热带地区室外温度高的特殊性,我们通常还会为室内演出设置配套户外傣迪和篝火晚会。傣迪和篝火晚会演出服装设计特点,需要考虑到表演场地的特殊性,观赏角度的不同及地域文化、非遗元素及创作规律的特点等因素,这就决定了其服饰设计与体现的不同要求,一般来说,依附于室内演出的户外傣迪和篝火晚会的演出服装设计有以下特点。

  (一)造型夸张。外场的傣迪由于表演场地巨大,观赏距离较远,决定了大部分的演员服饰较之一般的舞台服饰造型更加夸张,以取得视觉上的平衡。这种夸张并不是简单的放大,而是需要设计者找到原性文化和非遗传承里的典型建筑、服饰、神像等造型,提炼出最具特征性、符合人体穿着特点的元素,形式突出和张扬,以彰显出某一特定符号或形象元素特征,这样的服装或单体具有完整美感,或组合形成场面阵列,具有连续增强的信息表达,表演时会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特别是在主舞台表演环节以及模特的时装展示,喷火等特型表演的部分,夸张特征应该表现的更为突出。超级歌舞秀《勐巴拉娜西》里在《一江春水》这一章节表达湄公河流域六国文化的建筑造型服装、水果造型服装等都具有这样的夸张设计特征。

  (二)色彩鲜明。在远距离的观赏条件下,色彩特征与造型夸张是融合在一起的,特别是在大场合的表演中,往往单个演员的造型特征很难突出,而编导常常利用组成方队或变化队形的手法完成表演内容,所以服饰的色彩是极为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一般服饰设计师常常选用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搭配组合,并且注意通过灯光的变化来体现主题或表达某一特定的表演情绪。在这种时候,设计师会将某一个人的服饰色彩看成是调色板中的一个色点,注重点与点的色彩组合效果,而数百或上千的点组成的整体色彩效果则尽量使用大的色块组合,减少过多过碎的色彩搭配。这样的特征在《勐巴拉娜西》的女子舞蹈孔雀舞和花腰傣舞段里,展示得淋漓尽致。

  (三)设计有别。由于户外参与性演出中大部分是业余演员,也有一部分专业及特型演员,他们主要活动在主舞台、流动舞台及一些特定的表演区域。对于舞蹈和歌唱的专业演员,在服饰设计制作上一般要参照专业舞台的设计和制作标准,除设计方案外,在材料的使用上要更加的考究,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专业演员的动作幅度通常较大,因此在设计上要特别注意服饰自由度的变化,以使服饰表演能力达到最佳艺术效果。以《勐巴拉娜西》为例,舞蹈演员、杂技演员和喷火的原生态演员对服饰的自由度需求是不尽相同的。

  四、工业化项目管理方式对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影响。

  项目管理作为建筑业、工业生产行业中通用管理模式,其作用和地位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从概念上来说,一个项目就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而组织和完成的生产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旅游演艺等文化活动在市场化条件下的组织和经营行为的管理亦是项目管理。作为以文化性、艺术性及民族性为卖点的文化产品,旅游演艺项目超级歌舞秀《勐巴拉娜西》的运营无疑是和建筑业或者工业生产的过程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对于项目管理实施层面的把握是相同的,而不同之处在于超级歌舞秀《勐巴拉娜西》项目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管理模式,其侧重点和建筑业与工业生产的项目不同。在超级歌舞秀《勐巴拉娜西》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其项目管理的关注点有着很大差异,《勐巴拉娜西》把项目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紧密的联系起来,并把二者视为整个项目的主线加以贯穿和实施。具体来说,《勐巴拉娜西》在项目管理实施中,充分注意了文化产品和生产的特殊性,把项目进行了有效的整体管理。尽管超级歌舞秀《勐巴拉娜西》只是将可关联的艺术生产和服务进行有机结合,在高效合理的管理方法下,取得市场高度认可和可观的经济收益的成功个案,但是对于我国众多的旅游演艺和舞台表演项目而言,据此思考和探讨在一定范围内将相关联的各类创意文化产品与创作演出服务进行结合,生产出一种或多种可复制的成功商业项目模式,是作者想要讨论的问题所在。

  旅游演出的服饰除在设计方面有诸多的特点外,在技术制作,演出实施及管理上也有着明显的特点,一般来说具有设计时间短、品种门类多、制作数量大、制作成本偏低这几个特点。由于这类演出的运作程序繁杂,牵扯到的参演人员以及各技术部门众多,组织协调较为繁琐,虽然设计方案可以较早确定,但是到设计图的最后认定时,服饰的制作周期就会相对较短,大型户外参与性演出虽然主要以歌舞为主,但是其中还会容纳很多的其他表演样式,如杂技、花车、大型装置等,所以服饰设计的门类是很广的,在设计风格的把握上要有充分的考虑。旅游演艺大中型演出服饰的设计制作一般分以下几个阶段。

  (一)采风论证阶段。在项目组成立之初,主创队伍进行乡野的采风活动,从民族民间找到剧目所需的非遗基础元素,继而组织当地的艺术家、非遗传承人和文学家等群体进行专家论证,把我们采风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和纠偏,使主创人员在创作之初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就建立在非遗文化和民族属性的框架内。

  (二)设计审定阶段。当设计师根据剧目文本及导演要求,依据剧本剧情人物的不同特点设计好初稿后,艺术监制及导演要及时的审定认可,依据文本设计,要对剧情年代、人物特征及舞蹈属性和强度等一一审定,审定合格后进入下个流程。

  (三)样衣定板阶段。当设计图定稿确认后,设计师首先要与服装兼职和制作厂家技术人员沟通,交代服饰的各种技术要求及服饰所要达到的效果,然后进行每类服饰的样衣制版、打样等工作,在这个阶段主要解决不同组别的服饰结构特点、面料选择、装饰工艺等技术问题,对制作的工艺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意见。导演还要对演员在使用期间的细节给出明确建议。如双人舞、三人舞、技术技巧领舞演员的服装要双线缝制等要求,都及时的反馈给服装监制和制作厂家进行工艺把关。

  (四)批量生产阶段。在服饰结构、色彩、款型、材料全部确定后,就可以进入成批的生产阶段,在这个阶段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尺寸分类。这类大中型旅游商业化演出演员的流动性很大且人数众多,不可能全部按每个人的尺寸制作,一般采用分型号的方式来进行处理,可以根据演员的身高分为大中小及特种型号,需要注意的是鞋子的号码不能用此方式来处理,它应该用角色演员的实际号码来进行确认。

  2.生产周期。在服饰批量制作时常常是多种类服饰同时制作,这就要求甲方的艺术监制、服装设计师和生产厂家共同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科学周密的生产进度,以确保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制作。艺术监制和设计师在成批生产进度的前期要充分与编导团队沟通,以避免某些款型与服饰色彩发生临时变化,使制作的效果能够得到保证。同时设计师在该阶段要特别注意关注头饰和不同民族、不同舞段鞋子的购买及生产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迅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件样衣都要进行多次的试穿和试用,要在编导、演员将所有技术和表演情况下所能发生的情况都估计在内,最大限度的体现服装的设计意图和舞台呈现效果。

  (五)服装制作的工艺要求。剧场的演出服装在制作上要精良和考究,现代演出尤其是旅游性质的演出舞台离观众越来越近,很多时候观众甚至直接参与到演出当中,所以制作服装要求面料要讲究,不能给人以廉价的感觉,很多服饰做工要精良,因为现场观众观赏距离近,不能给人以粗制乱造的感觉,有时候,我们会设置一些场景,让观众跟演员互动、留影,也有些观众甚至会现场购买演出服饰以留作纪念。

  (六)服装制作的成本管控。在商业化的旅游演艺演出中,投资人通常都会有投资回报率的要求,所以在投资整台旅游晚会的时候就会有整体的预算要求,在服装设计和制作上预算的多少决定了服饰最终的品质,一般来说,要请到合适的服装设计师,还要有很好的制作监制,更要找到非常棒的制作工厂,这样才能够做到物尽其用,如在舞台前区出现的服装要关照到制作的精致性,而在后区表演空间的演员服饰制作上才可以考虑成本的降低,这样就会把资金用在最需要展示的地方,而不会影响整体的剧目品质。

  五、企业化管理模式和院团管理风格的学习与借鉴是旅游演艺发展的必经之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产业化的持续推进,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以旅游为依托的舞台剧成为了中国独特且拥有长久生命力的艺术现象。这样的艺术现象和文化产品的诞生,是对出品方和创作者的巨大考验。它要求创作者要真正的做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走到田间地头,走到人民中间,只有这样创作者才能够攫取多姿多彩的生活场景。艺术产品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表意再现,也是忠于生活写实主义的非遗传承。创作者要“活”在作品中,而作品要“活”在人民中、时间里。旅游演艺作品既要体现出对当下生活的关注和表达,还要追求可流传下去的“永生”。一个合格的旅游演艺项目,在运营之初,也就是服饰设计制作完成后,企业管理者、导演、艺术监制、服装管理员和服装制作厂家要做最后的抽验,以确保成品服装与剧目情节、设计图纸、使用数量相匹配,项目的管理团队也要提前做好演出服装的管理预案,以确保新服饰的试装、排练和对光等工作顺利进行,这个阶段有如下的工作流程要注意。

  (一)服装间、抢装间的确定使用。演艺使用单位要提前规划勘察好舞台演出场地的服装间和抢装室,导演和艺术监制要对演出场地有明确清晰的了解。这样制作好的服饰就会存放到合理的位置,以便于演出排练的使用、保管和修整。存放的地点要提前设置好衣架、穿衣镜等。还要做到避雨、通风、抢装间距离舞台近、上下场出入方便等条件。

  (二)演出服饰按需发放。演出服装在发放前,需先召集各表演舞段的班组责任人一起观摩和学习穿着要求,导演和设计师将其负责的服饰穿法和道具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演示一遍,让其充分了解并学会使用,然后按人数及尺码发放,并安排专门的人员在指定的区域进行修改和缝补,维护和管理须及时跟上。

  (三)服饰修改服务。服饰分发结束后,一般要有几天的调整和修改工作,演出服饰出现问题一般是多种多样的,最主要的是尺寸及部分功能的变化问题,这需要一个非常有效的维修、维护团队跟踪服务,在尽短的时间内迅速予以解决出现的问题,才会使排练、对光和演出能够得以顺利进行。

  (四)服饰的清洗与修补。像超级歌舞秀《勐巴拉娜西》这样的剧场式商业化晚会通常都是每天都要进行演出的,有的时候甚至是一天几场,那就面临着演出服装要及时进行清洗和修复,在清洗的过程中要首先看他的面料属于干洗或水洗是否掉色,只有区别开来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并且要做到一定要一组服饰(一个舞段)统一清洗,否则会显得不统一,洗好之后,在熨烫的过程中要及时缝合绽线和破损的服装,还要检查服装的配件是否在清洗的过程中有掉落的部分,有的及时添加。

  (五)服装的及时杀菌消毒和通风去味。类似于超级歌舞秀《勐巴拉娜西》这样的商业化旅游演艺项目,演员在换下服装后,服装管理员要及时对服装进行消毒杀菌,通常要在服装间安装紫外线灯光进行杀菌,用酒精稀释进行消毒,还要有花露水喷洒进行除味,但是不同面料的服装要进行区别对待,谨防在维护的过程中损坏服装或对服装的色彩产生影响。

  (六)备用服装的准备。超级歌舞秀《勐巴拉娜西》这需要投资方在服饰的制作过程中考虑到演出频次的因素,继而在服装制作时多做出30%左右的备用服装以弥补临时性的损坏和修补,当然有时候会在演出一段时间后即重新制作一批一样的服装,用以替换修补和清洗服饰,以确保演出的效果。

  结 语:

  以上所书是非遗文化的美学趣味对旅游演艺的影响、以及旅游演艺对非遗文化发展传承的意义所在。笔者把服饰设计制作管理的独特性以及管理程序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超级歌舞秀《勐巴拉娜西》为例作了初步的探讨。曾几何时我们受限于方言差别和地域文化,很多传统非遗文化产品没市场。但经过超级歌舞秀《勐巴拉娜西》二十年的演出实践后我们发现,中国的旅游演艺项目与国外的音乐剧一样虽然都带有原生差异,但是落地后照样获得高票房且成为经典的过程都有异曲同工之处。西双版纳超级歌舞秀《勐巴拉娜西》旅游剧持续演出20年,演出场次九千余场,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创作理念、内容呈现、表演形式与非遗文化结合的产物。依托传统文化和非遗元素为根基的旅游演艺作品,同样可以用动人的美好形式来叙述民族民间精彩的故事。这是艺术创作里的艺术真实。一个发展成熟并能够满足和符合市场需要的旅游演艺作品,除了能满足人们娱乐猎奇的浅层文化需求,还能够提供人们文化生活的深层空间需求,当然要注重发展艺术与生活融合中的原性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旅游晚会要把地域性、艺术性、舞蹈性、民族性等共性文化予以传承和发展,如果以上文化性缺失,那就是舞台艺术灵魂与精神的缺失。一个好的旅游演艺作品,它也必须是要有文学的联想,诗词的意境,绘画的构图和精彩的表演。

  旅游演艺是市场化自主运作、运用立体鲜活的多元化方式传播非遗文化的载体。它不局限于传统的传播方式,也打破了曾经固有的条条框框,进行大范围的广泛传播。这是非遗文化作品的发展趋势。而遵循市场规律进行市场化运作,是旅游演艺实现经济利益的必然手段,这也是非遗文化能够存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用商业的方式经营和引流,才能够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审美。传承是最佳的保护方式,这是笔者坚信的理念。以非遗文化发展和传承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自信心,也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种必然路径。随着规模性的旅游演艺企业的运作和传播,云南旅游演艺和非遗文化必将能够实现对经济的反作用力,能够促进国内和国际的友好文化交流,促进多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和理解,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力可以透过这样的平台进入国际舞台。今天我们探讨发展成熟的旅游演艺模式,是希望未来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进来,在运作日趋成熟的情况下,探索切实可行的旅游演艺模式。保护和传承云南经济落后状态下的非遗文化,要像保护青山绿水自然环境一样,云南的人文环境更应当引起从业人员的关注和保护。西双版纳地区非遗文化元素融合进旅游演艺的模式探讨势必能够给云南境遇相当的其他地区带来更多的发展思路,创造出一条类似于西双版纳超级歌舞秀《勐巴拉娜西》式的“旅游搭台、文化唱戏”的特色发展之路。

 

  作者简介:疆嘎,一级编导,云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舞蹈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主任,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昆明舞蹈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