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关注微信

首页>网上文艺家之家>它山之石
极不平凡!这些文联组织这样走过2020年|浙江文联篇
  编者按:
  近日召开的中国文联十届六次全委会上,6家单位代表作大会交流发言。他们的讲述,是一年来文联系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繁荣创作、服务人民,顺势而为、主动作为的生动缩影,是文联组织和文联人团结一心以艺战疫显担当、众志成城助力脱贫奔小康的工作状态、精神风貌的直接反映。中国文艺网陆续刊登这些发言,与网友一起回顾这些文联组织走过的极不平凡的2020年。


浙江省文联
搭平台树品牌  建智库强保障
努力打造全国文艺评论高地

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常务书记  陈瑶

  文艺评论是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2012年,在省委的重视支持下,成立了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是全国较早成立评论家协会的省份之一。这些年,浙江省文联着力在搭平台、树品牌、建智库、强保障上下功夫,充分发挥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的龙头作用,团结各艺术门类评论人才,开展客观、理性、公正、有效的评论,对引领全省乃至全国文艺创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一、打造品牌活动,增强文艺评论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一是深耕“西湖论坛”品牌。2015年10月,浙江省文联有幸成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首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同年,浙江省文联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共同主办首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此后,坚持每年确定一个主题,集聚全国的青年文艺评论家开展深入研讨。从2015年“中国戏曲如何走向未来”、2016年“戏剧的中国表达”、2017年“网络文艺的中国形象”、2018年“新时代文艺的中国精神”、2019年“致敬70年:青年文艺与国家形象”到2020年“非常时期文艺的价值与力量”,西湖论坛举办了六届,内容覆盖到“舞台艺术”“视听艺术”“网络文艺”“造型艺术”四个艺术大类的所有艺术门类。六年来,西湖论坛实现了从最初的“单一艺术门类论坛”到“综合论坛”;从传统的“文章发表”到针对当下现实问题、能引发嘉宾观点争鸣的现场命题式“学术研讨”;从青年评论家的“交流互动”到由行业资深专家组成的学术嘉宾与青年研讨嘉宾的“对话争鸣”;从“问题研讨”到“行业发展趋势预测”等一系列华丽转变,对引领推动我省乃至全国的文艺创作发挥了积极作用。“西湖论坛”在全国的标杆作用日益凸显,受到越来越多的评论机构、评论工作者及媒体的关注。如,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视听处连续4年自费组织6人左右的团队前来参加论坛活动。
  二是打造“评奖推优”品牌。先后开展了四届“浙江文艺评论奖”评选,推出了一批优秀评论作品,并与中国评协“啄木鸟杯”评奖相衔接,共有7篇(部)作品获“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同时,组织开展浙产优秀文艺作品年度推荐活动,对每年浙产优秀原创舞台艺术作品、影视艺术作品、网络文艺作品,向省委领导、相关部门、创作单位及社会大众推介,很好地发挥了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
  三是探索开展“培根工程”。与杭州市教育局联合,以杭州6所特色中学为试点开展“培根工程”,把名著、经典舞台艺术、经典影片等送到学校,探索在中小学师生中开展文艺鉴赏教育的新模式,把“美”的种子种到中小学,成熟后将联动各地市评协在全省范围内实施。


  二、搭建评论平台,积极培育各个层面文艺评论人才
  一是推出领军人才。积极推荐会员参加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等高层次培训、研讨,推荐会员参加各类专家库、专题评审、专项创作,让他们在各种培训、实践中得到提升锻炼,努力为专业精深、学术深厚的骨干人才搭建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二是培养青年人才。整合我省高校评论社资源,建立浙江省高校青年文艺评论联盟,培养文艺评论后备力量。联盟成立以来,通过举办专家讲座、征文活动,以及组织、参与亚洲电影现代化影展、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杭州青年影像计划展等学术交流及观摩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走出象牙塔融入创作实践,打造更专业的评论基础。高校学生撰写的评论在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等报刊频频发表,新一代文艺评论人不断成长。
  三是重视基层人才。加强优质评论资源向基层倾斜,先后在湖州、衢州、嘉兴海宁等地举办浙江省文艺评论人才研修班。在宁波扶持建立戏剧评论组织“宁波有戏”、电影评论组织“宁波有影”两个第三方文艺评论组织,对引导推动当地文艺创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展省级文艺家协会和基层文联结对提升活动,在海宁实施为期三年的“‘吾家吾乡’创作评论品牌”项目,分阶段实施文学创作与评论项目、民间文艺创作与评论项目、基层文艺创作与评论项目,扶持基层文联打造地方文艺评论品牌,培育基层文艺评论人才。


  三、加强智库建设,及时发出专业、权威的评论声音
  发挥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专业领域全、行业专家多的特点,成立了“影视艺术”“舞台艺术”“媒介传播”等七个文艺评论专业委员会,在杭州师范大学建立浙江省文联网络文艺研究基地。联合上海、江苏、安徽文联成立长三角文艺评论联盟网络文艺智库中心,整合四地专家资源,开展文艺与产业调研,发布《长三角网络文艺蓝皮书》,至今已出版16本评论集,约计400万字。
  这些年,我们充分发挥文艺评论智库作用,积极参与我省重大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重点文艺创作的前期引导及一系列评审推优、研讨加工活动,组织开展中国越剧节与浙江戏剧节“一剧一评”活动、浙江国际青年电影周评论活动等,在各类媒体发表评论文章500余篇。为更加有效引领创作,积极推动评论前置,组织省评协专委会专家对行业创作实践进行剖析研判,提出相关意见建议。坚持每月推出一期《文艺阅评》,针对全国文艺现象与文艺思潮、浙江最新文艺作品、行业发展与精品创作等问题,邀约省内外专家从不同视角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至今已编印100期。加强与创作一线影视公司、专业院团的合作,构建评论与创作良性互动模式,在影视作品未公开放映前、在造型艺术展览展示中、在舞台艺术演出后,及时举办各种类型研讨会,与创作者面对面交流,把专业的评论意见传递给他们。组织开展《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主题文艺创作题材库建设》项目研究,为全省主题性文艺创作提供选题指南。
  2020年,面对全省文艺界井喷式抗疫题材创作,及时发出《致全省文艺评论家、文艺评论工作者的一封信》,组织文艺评论家、文艺评论工作者把好舆论导向和创作导向,引导文艺工作者把创作目光聚焦到宣传中央、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宣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宣传一线医务人员、基层干部、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感人事迹上,同时避免抽象化、概念化、套路化的应景创作,防止和反对丑化人民群众、英雄人物,以及哗众取宠、跟风炒作等不良创作倾向。对疫情期间呈现出的文艺现象和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寻找应对之策。对一些曲解文艺工作者善良初衷、恶意贬损优秀作品艺术价值等不良现象,进行坚决批评、抵制,及时发出浙江文艺评论界专业、权威的“好声音”、正能量。

  四、强化各项保障,推动文艺评论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一是制度保障。浙江省委对文艺理论评论工作高度重视。省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充分发挥‘文艺评论基地’作用,支持办好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加强评论队伍建设,重视培养青年评论人才。”《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第十一条也明确规定,“浙江省文联尊重艺术规律,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扶持重点文艺评论力量,发挥文艺评论组织、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积极作用,办好文艺批评刊物和网站,及时反映文艺创作、表演、理论、教育等方面的现状与成果。坚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这些都为我省文艺评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结合浙江实际,制定文艺评论工作五年规划,每年召开“文艺评论工作会议”,及时谋划年度重点工作,通过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相结合的方式,做到文艺评论工作目标方向明确,在服务大局中不缺位,在引领创作中不失声。
  二是政治保障。要把好文艺评论的方向盘,首先必须加强文艺评论队伍自身的思想政治引领。这些年,浙江省文联持续实施省级文艺家协会会员常态化培训工程,通过举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轮训班,开设“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性与当代文艺思潮”“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等专题讲座,将政治理论培训和业务培训有机结合,引导我省文艺评论家和文艺评论工作者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制定《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制实施细则》,切实加强对论坛讲座、文艺评论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文艺评论阵地的监管,确保不出导向问题、不出政治差错。
  三是经费保障。一方面积极争取财政专项经费,另一方面每年还争取到20-30万宣传文化资金用于开展文艺评论工作。此外,通过项目申请的方式获得相应经费扶持。近年来,“影视创作与中国精神”理论研究、“浙江高校青年文艺评论联盟”、“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主题创作题材库建设与创作选题研究”等一批项目,被列为浙江省文化精品扶持工程、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
  以上是浙江省文联在开展文艺评论工作方面所作的一点粗浅探索,对照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文艺评论组织体系还不够健全,运用新媒体扩大文艺评论传播力有待加强等等。下一步,我们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解决这些问题,使浙江的文艺评论工作影响力更大、传播力更强,努力将浙江打造成为全国文艺评论高地,为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兴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