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关注微信

首页>文艺评论>文艺理论研究
戏剧小品的红河旋风
  搜集红河州戏剧小品作品,编辑红河州优秀文艺作品戏剧小品卷《心灵的声音》,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欣喜地看到了戏剧小品创作的红河风。
  红河州戏剧小品的兴起,像是一场没有预兆的春雨,伴着脆响的雷声,乘着催春的暖风,说来就来到了红河大地上,来得有些气势,来得令人振奋。
  似乎所有艺术门类都有小品。又都说小品是艺术家偶有所得的艺术小不点。来到戏剧学院、来到演艺界,小品则成为考官出给考生的题目,成为检测考生艺术素质和基本功的面试项目,现场出题,当场表演。而当198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首次把小品推上舞台,陈佩斯、朱时茂合作创作演出了小品《吃面条》之后,小品就像是春雨过后的竹笋,密密匝匝,一坡一坡地冒出来,很快就绿了山坡绿了凹,生机盎然。
  红河州的戏剧小品创作就是这样。在陈佩斯和朱时茂小品的笑声与思考中,1989年,个旧、开远、蒙自、建水四县市戏剧小品联谊赛如期举办。联谊赛采用巡演形式,分别在四县市巡演各代表队推出的戏剧小品。一台台亦庄亦谐的戏剧小品晚会一扫冗长、习惯的戏剧舞台程式,以短小精悍、紧扣时代的清新风格,掀起红河戏剧小品创作演出的“旋风”。 四县市戏剧小品联谊赛,拉开红河州戏剧小品创作演出大幕之后,红河州戏剧小品创作演出精彩纷呈:
  1989年,张绍碧、易荣辉的话剧小品《我在哪里》获云南省群文辅导干部文艺调演一等奖。张德蒙的话剧小品《心灵的声音》获得优秀节目奖。
  1990年,张绍碧的话剧小品《开店》在云南省农村小戏调演中获得一等奖(1991年7月在央视播出);腊国庆的话剧小品《田房人》获得纪念奖;张德蒙的话剧小品《地基问题》获得展演奖;柳青云的话剧小品《黑子参军》入选云南省话剧团公演剧目。
  1991年,张德蒙的话剧小品《门卫醉酒》《幽幽山路情》获得云南省首届“农垦杯”电视小品大奖赛一等奖和二等奖。
  1992年,张德蒙的话剧小品《心灵的声音》获得首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基金奖;张绍碧、徐远征的话剧小品《错位》在第二届滇中南歌舞戏剧节上获得编剧奖。 
  1993年,柳青云的话剧小品《二妞探亲》获得成都军区后勤部“战士文艺调演”一等奖。
  1994年,《剧本》月刊第5期、第8期发表张绍碧、徐远征的话剧小品《人与狗》,张绍碧的话剧小品《一张门票》。
  1995年,张绍碧、徐远征的话剧小品《人与狗》,张绍碧的《一张门票》在云南省“迎春花杯”曲艺小品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张绍碧的话剧小品《书缘》获得云南省新华书店系统文艺汇演一等奖;孔先明的话剧小品获得第五届滇中南歌舞戏剧节三等奖。
  1996年11月,张绍碧、徐远征的话剧小品《人与狗》在第三届全国戏剧小品比赛中获得铜奖,郑雄川的话剧小品《邻居》获得滇中南歌舞戏剧节创作一等奖,郑雄川的话剧小品《歌星梦》在云南省煤炭系统文艺汇演中荣获创作表演二等奖,柳青云的话剧小品《两个老大嫂》获得成都军区后勤部“战士文艺调演”二等奖。
  1997年,张绍碧、徐远征的话剧小品《人与狗》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第七届“群星奖”;张绍碧的话剧小品《金剪子》入选中纪委、监察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办的“反腐倡廉”文艺调演精品集;
  1998年,孔宪明的话剧小品《苗哥》被选送参加中央电视台第四届电视小品大奖赛。
  2000年,张绍碧、徐远征的话剧小品《人与狗》获得第三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基金奖荣誉奖,张德蒙的话剧小品《露珠》获得文化部“全国首届蒲公英奖”戏剧创作银奖,王兴祥的话剧小品《回家》获得云南省总工会职工文艺会演一等奖。
  2001年,张绍碧的话剧小品《拿我开刀》获得云南省“彩云奖”,是年张绍碧、徐远征的话剧小品《拿我开刀》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第十一届“群星奖”;张德蒙的话剧小品《心灵的呼唤》获得文化部、广电总局、中国残联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广西赛区比赛”创作一等奖。
  2003年,陈保舜的话剧小品《一纸合同》获得云南省“法制之春”文艺调演编剧、导表演一等奖。
  2004年,张绍碧、徐远征的话剧小品《拿我开刀》获得第四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基金奖;张德蒙的话剧小品《冲突》获得“云南省首届社区文艺展演”节目一等奖、第三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节目铜奖,袁筱安的话剧小品《神枪与快手》获得云南省首届“红河杯”方言小品大赛三等奖。
  2007年,张德蒙的话剧小品《和谐》获得文化部第十四届“群星奖”表演金奖,张绍碧的话剧小品《桥》获得第五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基金奖,王晨的话剧小品《难兄难弟》获得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基金奖。
  2008年,张德蒙的话剧小品《洗澡》获得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主办的第六届“四进社区”文艺展演”获节目铜奖。
  2010年,张绍碧的话剧小品《黑皮笔记》获得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陈保舜的话剧小品《优秀村长》获得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中国戏剧家协会艺术服务中心举办的第二届“中华颂”全国小剧小品曲艺作品大展(小品二等奖)。
  2011年,腊国庆的音乐情景小品《96599就在您身边》获得云南省广电系统文艺汇演一等奖。郑雄川的情景小品《剑血长歌》获得云南省公安系统文艺汇演获创作一等奖。袁筱安的方言小品《庆功会》获得云南省交通系统文艺汇演二等奖。
  2012年,张绍碧的话剧小品《黑皮笔记》获得第七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基金奖。孔宪明的话剧小品《司法所长》获得云南省司法厅、文化厅主办的“法治之春”文艺调演获二等奖。
  2013年,汪丽的话剧小品《东东,回来》获得云南省司法系统法制宣传演出二等奖。
  2015年,徐远征的话剧小品《村宝》获得云南省“中国梦”主题曲艺作品征文比赛一等奖、张绍碧的话剧小品《面试》获得三等奖。
  2016年,郑雄川的话剧小品《心韵》获得云南省煤炭系统文艺汇演创作一等奖。
  2018年8月,杨雄明、张俊波的话剧小品《彩礼》入选云南省第三届“大家乐”群众文化“彩云奖”决赛。
  2019年,腊国庆的戏曲小品《一瓢水》入选参加云南省彩云奖比赛。
  综观四县市戏剧小品联谊赛以来的红河州戏剧小品创作演出,无论从数量、质量看,还是从社会关注度看,1990年代前后,可谓是红河戏剧小品创作的高峰时期。这个高峰的出现,是宣传、文化、文联等部门精心组织,倾心搭台,夯实垫高了红河戏剧小品艺术的高度,而徐远征、张绍碧、张德蒙、腊国庆、柳青云、郑雄川等戏剧小品编剧,无疑是将红河戏剧小品创作推向高峰的主要推手,是他们催开了红河戏剧小品高峰上的一朵朵耀眼夺目的山茶花。
  徐远征不仅是红河戏剧小品推出去、推上去的功臣,他是红河戏剧小品创作的带头人、引路人。许多不会写戏剧小品的人,跟着他写小品,就上了路。许多粗糙的作品,过了他的手,就成了精品。他的《山路弯弯》,在路口设点摆水,过路喝水者不收费,只要教写字学知识就行。作品机巧地借用《聊斋》作者蒲松龄在路口设茶水站换取四方过路客讲叙鬼怪的故事,“旧瓶”装“新酒”,却令人陶醉,意蕴悠悠。《矿山的女人》《情场・雪场》等大量戏剧小品让人十分动情。许多人认为徐远征的成功,就在“抓情”这一点上。而这一点点“情”无一不是编剧源于生活的情感体验。他在坑道里一呆就是好几天,才写出了《矿山的女人》;在经受了采访那些被地雷炸伤的人时那种难以抑制的恐惧后才写出的《雷场・情场》。徐远征戏剧小品创作的关注平凡人的不平凡事。他说,小品取材跟大戏不太一样,好的小品在情节结构上讲究的是“块块都得硬”,不允许有刻意设计外的闲笔。选材上,我只坚持一条:写平凡的人,就写他不平凡之处;写不平凡的人,要写他平凡之处,像《山路弯弯》中的小妹妹,就是平凡人做了不平凡的事情。2002年8月,云南人民出版社精选徐远征的23个戏剧小品,辑成《方梓羽戏剧小品选》出版,入选作品,都是徐远征获奖的戏剧小品作品,都是他带着红河大地真情实感的艺术之花。
  1976年高中毕业回乡后开始为业余文艺宣传队写演唱材料的张绍碧,至今出版了《人与狗》《拿我开刀》和《张绍碧剧作选》三卷本,创作了近百部戏剧作品。其作品大多被搬上舞台,广受观众欢迎和社会关注。《春城晚报》某篇文章这样评论小品《我在哪里》:“不到20分钟的演出,能收到如此强烈的社会效果,充分说明她切中了时弊,展示了小品能与时代同步,与观众同心的功力。”“让观众笑得前仰后合,笑声中有泪,引起强烈的共鸣。”。《开店》通过“开店”把农村司空见惯的忽视教育现象巧构成令人捧腹的喜剧小品,是一个红透了云南的戏剧小品。《云南日报》有文章这样评论他的戏剧《开店》:“作者以犀利的目光,摄取了一个父子开百货店的一件小事,引申出了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主题。”“视角独特,有坚实的生活基础,可以说是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云南戏剧报》也有文评论说:“我认为《开店》所表现的生活在夸张与现实两者之间达到了统一,是一部没有说教的教科书。” 《开店》“作者以犀利的目光,摄取了一个父子百货店的一件小事,引申出了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主题。”“真令人可笑,在笑声中给人以启迪。”“视角独特,有坚实的生活基础……”(《云南日报》1991年1月13、19日登某评论文章)。”“我认为《开店》所表现的生活在夸张与现实两者之间达到了统一。”“是一部没有说教的教科书(《云南戏剧报》1991年1月5日发文)。”“构思之巧,手法之新,令专业工作者慨叹不已(《春城晚报》1990年12月27日发文)。”《人与狗》是一段发生在街头的小品,利欲熏心的父亲,遭到遗弃的孩子,面冷心善的狗贩子,拜金主义的放浪女人,构成这出戏的中心,他们因一条狗而纠缠不清。人性的美与丑也得以充分显现出来。戏短而情长,言简而意深。《一张门票》在大陆热演的同时,也被台湾省淡江大学实验剧团搬上舞台。他们在公演节目单中说,这是来自大陆云南省的喜剧小品,作者用简练的语言和结构,在剧场门外,由一张门票,牵扯出一段人间传奇,活灵活现地呈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猜疑,往往使得好人为难,构思奇特而结局出人意料,是小品中的精品。台湾淡江大学教授丁洪哲先生说:“我在8月号《剧本》杂志上拜读了大作《一张门票》,真有如获至宝的欢喜!你能在短短8分钟的内用最精炼的文字,展示一段趣事、人物对白的勾勒,短小精悍,不愧为‘小品’中的‘上上品’。”《错位》“通过一个藏富不露,从事废品收购的个体户,摇身一变,成为某大奖赛的第一赞助人的情节,讽刺了某些文化单位在开展社会艺术活动中拉赞助的不正常现象。剧情轻松活泼,语言生动风趣,令人捧腹,使人耳目一新。”《云南戏剧》这样评论戏剧小品《错位》。《金剪子》是反腐主题的小品。两个企业开业剪彩,挖空心思,出奇出新,慷国家之慨,攀比着做了两把24K的金剪子,机巧地作为贿礼送给剪彩的领导。不料,被纪委拦腰打住,彩未剪成,礼未送成,金剪子却被机智的首饰店师傅买下,送去参加贿赂礼品展览,企业出了丑。《拿我开刀》通过时空转换,一人多角,把禁止乱砍滥伐,保护生态环境的故事演绎得生动有趣,好看又好笑。作者将人们看似不起的生活琐事巧构成一个好看的剧本,并赋予喜剧精神,让人思考,这是一种功力。难怪该剧不仅获得云南的“彩云奖”,更获得文化部的“群星奖”。谭群贞说,红河舞台上飘来了一缕淡淡的清香,这来自基层,带有山野气息的清香,使观众耳目一新,张绍碧的《我在哪里》《开店》等戏剧小品是这批作品的代表。张寒先生说,张绍碧是一位很特别的文化工作者。在他以戏剧小品等文学样式创作的过程中,他对现时社会、语言世界的准确把握,让他的作品深受观众喜爱,其作品的本土特点,思想性和社会理性化教育反思,让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腊国庆的说唱作品问鼎“牡丹”,小品创作也不断花开。音乐小品《墙头记》提出了怎样关爱老人的思考,这是一个逆传统《墙头记》而创作的“新墙头记”,老《墙头记》不赡养父母,把老人逼得爬墙头,这个“新墙头记”是把父亲养得太好,用圈养式的方法,把父亲养胖养痴,逼得父亲为逃避鸡鸭鱼肉而爬墙头。“因为一瓢水,一个年轻的生命和她的歌声消逝了,一个爱唱调子的人变哑失声了。又因为一瓢水,滋润复苏了爱唱调子的嗓子”,情景小品《一瓢水》,演绎的是缺水困境下生命对水的渴望,而脱贫攻坚,给生命带来了希望的水和幸福的泉,她滋润的不只是生命,还有精神的花朵。在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作品征集活动中,《一瓢水》获得了优秀作品奖。
  蒋成器的戏剧小品《书摊纪事》通过一个小小的书摊,折射出卖书人和买书人不同的生活状态、不同的理想追求、不同的价值观念,做到了小作品“以小见大”“以微见著”的功效。人物刻画形象生动,语言生活气息浓厚,情节结构流畅完整,内容可以给人启迪。而《署名》描写一个小职员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一篇论文,而单位上至领导,下至厨师,都通过各种手段,要求在论文上署名,有的是为了政绩,有的是为了评职称,在名利的驱使下,展现出一幅生活百态图。人物性格突出,语言生动犀利,看完小品让人浮想联翩,略有所思。
  孔宪明的戏剧小品《婚嫁》,大胆地融舞蹈、音乐、话剧为一体。剧中设置了一个舞蹈队,既能作为装饰的景物、道具,又能表示场景、时空的变换;既能代表作者抒发情感,又能与演员对话,参与戏剧冲突,这既保持了话剧小品的特点,又丰富了体现内容的手段。《郊游》《看儿子》武警总部贾副政委看后评价:兵味浓、边疆风味浓、民族特色浓。节目贴近生活,贴近部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官兵的精神气质,训练生活,工作学习等。
  王兴祥是红河地区较早的戏剧小品编剧,1988年他就在《云南戏剧》发表戏剧小品《马世光》。他不仅是戏剧小品编剧,还是戏剧小品导演。编导兼具,使他成为红河城乡舞台上的一棵常青树。他创作的戏剧小品出了书,他导演的戏剧小品也广受欢迎。
  张德蒙的半生精力都系在戏剧艺术上。四县市戏剧小品联谊赛后,他的小戏剧小品作品挂满了他艺术的“葡萄树”,一颗颗剔透晶莹,芳香四溢。他的《心灵的声音》《心灵的呼唤》都是关注智障儿童的戏剧小品,都是思考社会、以情动人的好作品。几十年过去了,如今我还能想见舞台上那个小哑女想方设法救人,与男青年周旋保护自行车的画面;几十年过去了,如今我还能想见腿瘸的9岁小女孩,手捧一束百合,坐在雨中等候妈妈的情境。一个心灵的声音,呼唤人间真情;一个心灵的呼唤,呼唤人间亲情。其实,心灵的声音也好,心灵的呼唤也罢,呼唤的都是人间的真善美。而编剧之所以用不同的情节和相同的智障残疾人物来发声、来呼唤,是编剧观察和思考社会而匠心独具的艺术表现形式。社会的不足和真情的缺失,是客观存在。用智障残疾作为角色符号,本身具有一种象征意义。一个小哑女与一个健全的大男人作为对衬,不仅形体上是一个巨大的差距,而当一个智障小哑女与一个健全大男人的言行和心灵发生碰撞后,这个人性美的差距就越发拉大,这个差距拉大的过程,就是心灵碰撞的过程,就是实现戏剧小品艺术价值的过程。残疾女童与健全妈妈也是同样的对衬,残疾女童的不幸际遇和她的淳朴、善良,以及对妈妈的深爱,与妈妈残忍、无情、拜金的丑恶形成鲜明对比,好在妈妈的人性没有完全泯灭,在与女童(女儿)的心灵的大碰撞中,在女童(女儿)的大呼唤中,回归了人性,回归了亲情。两个“心灵”戏剧小品都是对社会生活的深切观照,反映了编剧对建设美好社会生活的艺术理想,也是编剧张德蒙“心灵的声音”和“心灵的呼唤”。在张德蒙的戏剧小品中,无处不存在着这个“心灵的声音”和“心灵的呼唤”,他之所以要原来叫《冲突》的戏剧小品,改为后来的《和谐》,都是“心灵的声音”与“心灵的呼唤”使然。
  其实,每一个编剧的每一个作品,无不是编剧“心灵的声音”和“心灵的呼唤”,因为每一个编剧创作的每一个作品,都是编剧心灵指向的外化呈现,剧本和舞台形象,便是编剧心灵指向的文学和形象呈现,文学和形象的审美意趣、审美愉悦,就是编剧与读者或观众心灵指向的契合与共鸣。所以,我们把这部红河州优秀文艺作品戏剧小品集《心灵的声音》,不仅仅因为张德蒙的戏剧小品《心灵的声音》,还因为其中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编剧们心灵的声音。
  《心灵的声音》循着时间线性,从1980年代末走来,并在每一个线性点上展开,既有红河戏剧小品创作发展的清晰脉络,又有路上繁花似锦和精彩时光;既有山脉的葱茏葳蕤,又有山峰的红日当顶。红河戏剧小品创作之所以起步快,起点高,站在云南戏剧小品的高位上,一是有基础,二是有推手,三是有队伍。
  基础,当然戏剧的基础。明清以来,红河的建水、蒙自、开远、个旧就到处是灯班灯会,到处有民间戏剧演出。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有了官办的京剧、滇剧、花灯剧等专业艺术团队,小戏小品创作演出早就植根于民间艺术当中。当央视把小品作为一种新的艺术样式推出并广受观众喜爱之后,有着深厚戏剧艺术基础的红河小品,已经是有了戏剧味道的戏剧小品了。红河戏剧小品顺应观众艺术欣赏的审美需求,一经推出,就是一片掌声和一路鲜花,如《开店》《我在哪里》《山路弯弯》《人与狗》《一张门票》《拿我开刀》等,都是广受关注的云南戏剧小品。
  推手,当然是重视戏剧小品创作繁荣的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宣传文化部门。央视春晚推出小品后,红河的便酝酿出了响遍云南的 “云南戏剧小品事件”,即红河州“四县市戏剧小品联谊赛”,正是这次可以称之为“云南戏剧小品事件”的巡演活动,启动了红河戏剧小品创作演出“发动机”,各县市出资出力,举办创作培训班、研讨修改剧本、组织排练,伸出许多有力推手,搭出一个扎实的平台,联谊赛一举成功,赛出了作品,赛出了红河戏剧小品的云南名声,如《我在哪里》《心灵的声音》《灵与肉》《矿山的女人》等,都是联谊赛推出的戏剧小品。之后,州县不断举办戏剧小品会演,或强调在各类文艺汇演中要有戏剧小品,全州各地从乡村到城市的舞台上,无处没有戏剧小品。戏剧小品像春天的花朵,在红河大地芬芳绽放。
  队伍,当然是戏剧小品创作队伍。戏剧小品创作队伍包括剧本创作队伍和演员队伍。红河有戏剧基础,不仅有一剧之本的戏剧小品创作队伍基础,还有二度创作的戏剧小品演员队伍基础。一剧之本的戏剧小品创作队伍,主要有徐远征、张绍碧、张德蒙、腊国庆、蒋成器、郑雄川、柳青云、吴志刚、孔宪明、陈保舜、薛峰、肖龙图、王兴祥、杨庆福、陈方国、万霄良、袁筱安、黄励、汪丽、张俊波等等;二度创作的戏剧小品演员主要有曹汝恒、广景南、李秀芬、赵永亮、倪长生、赵文昌、普蔚春、彭康、卫立燕、郑建屏、刘祖全、李艳华、王虹、范文等等,他们交往密切,互相了解,编剧知道演员可以演什么,演员知道编剧想要表达什么,默契合作,共同演绎,向着精深、精湛、精良的目标,将红河戏剧小品创作推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红河文艺高峰。当然,在戏剧小品走向红河高峰的路上,孟家宗、徐远征、钱勇、赛云鹤、施友万、徐向宏、蒋成器、张绍碧等都是不能不说的组织者和编辑,孔宪明、李本仁、王兴祥等都是红河不能不说的戏剧小品导演。戏剧小品的红河高峰上,浸润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百花盛开,馨香扑鼻。
   回顾三十年来红河州戏剧小品创作的历程,之所以佳作不断,凸显出戏剧小品创作的红河高峰,就在于红河这些戏剧小品凝聚了红河戏剧小品创作者创新创造的精神和精华,无一不是这个时代红河戏剧小品创作者匍匐红河大地、悉心深入生活、真情植根人民,观照社会、观照生活而发出的心灵声音和心灵呼唤,无一不是这个时代红河戏剧小品创作者精湛的艺术创造。
  红河大地,是红河人民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沃土,也是艺术家们创造精品佳作的沃土。艺术家们情注红河大地、情注社会生活,红河戏剧小品创作的高原之上,必将青峰凌霄,鲜花绽放!
  三十多年的长度,十三县市的宽度,散在各地的作者,躲在书卷中的作品,给作品搜集带来了难度,拉长了编辑时间的长度。尽管悉心搜集,主要作品珠落玉盘,但遗漏也在所难免;尽管倾情编辑,集珍成串,但不足也依然存在,好在一座红河戏剧小品创作的高峰,已经在上下卷的馨香纸墨中矗立起来,高耸在红河艺术史的20世纪末,我们满心欢愉!
  (作者系建水县文联原主席、红河州曲协名誉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