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关注微信

首页>文艺评论>文艺理论研究
创新民族舞蹈语言,涵养时代文化自信——从第十六届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说起

  2021年7月,第十六届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以“百年辉煌耀云岭,边疆人民颂党恩”为主题,推出了一批舞剧、舞蹈诗和小型舞蹈作品。作为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活动,遴选进入展演的舞蹈作品在主题立意和创作理念上尤其显现出了现实题材文艺创作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导向,以彰显文艺作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入选本届展演的7部舞剧和舞蹈诗,分别是云南演艺股份有限公司创作表演的舞剧《阿诗玛》与《马帮丝路》,文山州民族文工团创作演出的舞剧《幸福花山》,红河州民族文工团创作演出的舞剧《流芳》,临沧市耿马县民族文工队和文化馆创作演出的舞剧《勐相耿坎•傣拳师》,怒江州民族文工团创作演出的音乐舞蹈诗《太阳照到独龙江》,以及由景洪市文旅局、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和西双版纳州文旅局联合创作演出的舞蹈诗《跟着阿舅走》。其中,舞剧《阿诗玛》和《幸福花山》分别入选了文旅部2021年“百年百部”传统精品复排计划和“百年百部”创作计划。由云南艺术学院创作演出的《同源共生》、云南艺术学院附属艺术学校创作演出的《牛•弦•琴》等13个舞蹈作品则以组台的形式做了集中展演。
  从本届省新剧(节)目展演的舞蹈作品来看,最凸显的艺术特色首先是呼应着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要主题下的现实题材舞蹈创作取向,其次是云南多年来一直沉浸于“舞蹈诗”的创作形式,在本次展演中终于出现了向“舞剧”突进的创作走向。第三是舞蹈作品在现实题材创作导向下,自觉探索民族舞蹈语言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的多元路径。从深层结构来说,这三个现象又都是围绕“现实题材创作”这一核心命题,在形式构成、内涵表达与民族性等方面的创作思考与实践,反映了云南舞蹈在现实题材导向下更加明确的创作道路。
  一、云南主题的现实题材表达
  中国现实题材舞蹈创作道路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新舞蹈艺术先驱吴晓邦先生就将“现实主义舞蹈”贯穿于他的舞蹈艺术思想中,强调舞蹈表现现实生活的广阔道路,创作了《送葬》《傀儡》《饥火》等一批反映中国人民苦难深重的新舞蹈作品,向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及一切反动势力宣战。[ 参见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66页。]1982年12月,中央文化部在北京专门召开了全国现代题材舞蹈创作座谈会,以“现代题材”的名义,鼓励创作出表现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民生活与斗争的舞蹈作品。[ 参见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380-382页。]近些年来,尤其是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着重提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参见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第2版。]后,现实题材文艺创作与理论研究在中国大地上遍地生花。
  2015年,中国舞蹈家协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要求,先后多次组织舞蹈艺术家深入西藏、海南、江西、内蒙古、广西、云南等地进行采风,以创作富有民族精神和时代风采的舞蹈作品为任。之后的全国十二届舞蹈展演、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等专业赛事与展演活动,均大力提倡和鼓励展现民族精神和时代风采的现实题材舞蹈创作。舞蹈编导们面对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广袤的现实生活,用独特的艺术眼光和创作理念回应时代课题的要求,创作出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天路》《草原英雄小姐妹》、民族民间舞《花儿永远这样红》《额尔古纳河》、当代舞《春会来》《烈火中永生》等优秀现实题材舞蹈作品,也为云南提升现实题材舞蹈创作水平提供了可鉴的艺术理念。
  在现实题材舞蹈创作视阈中,云南无论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和创新具有时代精神的舞蹈元素,还是着眼于少数民族在当代社会翻天覆地巨变中的典型事件,都有着深厚而广阔的创作空间。例如,从历史的眼光看,云南的社会转型较为复杂。新中国初期,有拉祜族、基诺族、独龙族、佤族、怒族、傈僳族等11个直过民族“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和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党的政策关怀、脱贫攻坚工作者的坚守付出、少数民族的社会矛盾和思想转变等荡涤出有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从区域文化的眼光看,云南外邻缅甸、老挝、越南,一直是我国与南亚、东南亚文化经济往来的重要通道,自远古时期就与东南亚地区有着文化联系。在中国倡导共建“一带一路”的目标下,云南以独有的生态环境和人文内涵在中国西南部发挥着有力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云南诸多跨境民族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传统文化艺术上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它们是中国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促进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人文沟通和相互理解,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眼光看,深入挖掘云南传统舞蹈(尤其是非遗事项)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通过在舞台艺术场域中的创新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民族文化自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能彰显文艺创作“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这些都构成了云南现实题材创作的丰沃土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舞蹈编导要深入云南各民族的现实生活,充分体会各民族传统舞蹈的文化内涵与意象所指。尤其要深刻理解云南“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的新省情,挖掘奋斗在少数民族脱贫攻坚道路上可歌可泣的人和事,用舞蹈艺术与人民共情,与时代共振。
  在中国当代舞蹈发展史上,云南的舞蹈创作曾经作为一种现象而备受瞩目。许多优秀的舞蹈作品或是蕴含着浓郁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或是展示了独树一帜的舞蹈语言叙事方式,各自用不同的人文美、色彩美、语言美、形象美创造了一个个经典。但从近些年云南舞蹈创作情况来看,大约因为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极为丰富,甚至于民族舞蹈素材可以信手拈来,舞蹈作品形象的浅表化、类型化比较突出,舞蹈语言的突破和创新不足,对当下的人文观照不够深入。我们也一直期待着云南能够出现深扎民族文化根基,体现云南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有独立原创思维的优秀作品,甚至再能以一种“现象”的姿态展露在全国的舞蹈平台上。那么,怎么样立足于新时代文化自信,通过舞台艺术自觉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文艺原创力,创作出具有云南主题特色的舞蹈艺术精品,讲好新时代云南故事和中国故事,成为云南舞蹈创作面对的困境和难点。
  云南在现实题材舞蹈创作上的突围,大约是从2018年在昆明举办的全国第十二届舞蹈展演开始。在那一次展演中,来自全国的5部舞剧和80多个参演节目代表了中国舞蹈创作的文化导向和艺术价值取向,舞蹈作品更加关注“文化立场”“艺术主张”“现实题材”和“哲学思考”,更加强调怎么能够让传统的舞蹈样式和舞蹈语言在创新性发展中构建出个性鲜明、富有时代特征的舞台艺术形象,为时代立精神之柱。2020年,由云南省文联主办、云南省舞协承办的云南省首届原创舞蹈展演以推陈出新、寻求突破的思想主导,针对制约云南舞蹈创作水平的困境和难点,倡导反映时代精神,展示脱贫攻坚主题及云南民族团结、民族风貌的舞蹈创作,令人欣喜于云南舞蹈创作在时代脉搏上的跳动。
  本次展演呈现的舞蹈作品,可以说是在云南省首届原创舞蹈展演对现实题材舞蹈创作培育基础上的再度提高。7部舞剧和舞蹈诗分别立足于云南各地的人文历史,汇聚了云南彝族、苗族、基诺族、独龙族、拉祜族(苦聪人)和傣族等少数民族奋斗在脱贫攻坚道路上的故事。小型舞蹈作品也大多将目光投向了云南少数民族在中国革命历程或脱贫攻坚道路上的英雄事迹与感人故事,着意于表现少数民族的当代精神气质。例如,由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创作演出的《同源共生》以象征民族团结的“石榴籽”为舞蹈意象,以各少数民族的典型服饰道具为点睛之笔,表现出云南各族儿女共同行进在幸福道路上的美好景象;《赤光之灯》的主题则出自1924年由云南巧家人李国柱创建的“云南青年努力会”及其英雄事迹,以“灯”为线索,再现云南进步青年学生为了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牺牲精神。更令人欣喜的是,很多舞蹈作品的编导为云南青年编导,他们自觉围绕现实题材文艺创作的时代使命,表现出了年轻一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二、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创新
  伟大民族精神的根基在于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才能流芳久远。回顾中国当代优秀舞蹈作品,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鄂尔多斯》《摘葡萄》《酥油飘香》到《阿嘎人》《梦宣》《老雁》《希格希日-独树》等,都是从各民族传统文化中深挖时代精神,为人民而舞的力作。当代现实题材视阈下的少数民族文艺创作,须高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通过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涵养强大的文化自信。
  本次获得优秀剧目奖的舞剧《幸福花山》《马帮丝路》,以及舞剧《流芳》、舞蹈诗《跟着阿舅走》、音乐舞蹈诗《太阳照到独龙江》等作品,都以脱贫攻坚、民族团结等为题材,立足于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融各民族异彩纷呈的传统文化色彩于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中,表现少数民族的新时代精神风貌与文化情怀,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其中有两部舞剧颇为值得关注。第一部是作为经典复排的舞剧《阿诗玛》。该剧在中国舞剧创作史上是一个具有丰碑性意义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当代舞剧创作第三次高潮的代表作。舞剧由赵惠和、周培武、陶春、苏天祥编导,云南省歌舞团(现云南演艺股份有限公司)于1992年参加首届全国舞剧观摩演出。作品以浓郁的民族风格和色彩绚烂的民族舞蹈展露了云南舞蹈编导的才华和云南民族舞蹈文化的魅力,先后斩获首届全国舞剧观摩演出优秀剧目奖、文化部“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等多个奖项。时隔近30年,《阿诗玛》被列为文旅部2021年“百年百部”传统精品复排计划重点扶持作品,由云南演艺股份有限公司再次复排上演。回味经典,当复排版的舞剧《阿诗玛》亮相本届新剧(节)目展演时,那寓意着阿诗玛出生、爱情、被逼婚直到死而永生的黑、绿、红、灰、金、蓝、白等色块式结构手法,以及利用彝族民间舞蹈语汇创造出不同情感色彩的形式转化,依然让观众感动于“极简”舞美下的舞蹈纯粹性,流连于用舞蹈诉说彝族古老的民俗故事的诗情画意。相比较于当代大多数现实题材舞剧的主旋律话语表达和戏剧性叙事结构形式,舞剧《阿诗玛》的美恰恰在于编导善于用彝族传统舞蹈的典型符号,通过语汇创新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出民族传统舞蹈在舞台创新中的浓郁风格与艺术个性。
  另外一部值得关注的舞剧是由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民族文化工作队和文化馆创作展演的《勐相耿坎•傣拳师》。“勐相耿坎”是对傣语“耿马”的直译,意思是跟随白马寻觅到的黄金宝石之地。舞剧《勐相耿坎•傣拳师》讲述了耿马县一位女创拳传承人少时拜师学艺,在康郎的指引下坚持梦想,最终继承师傅遗愿弘扬女创拳的故事。舞剧通过傣拳师的故事引出一个核心文化主题,即临沧耿马县的傣族传统武术——“涞阶恩赛·女创拳”。作为本次展演唯一由一个县级民族文化工作队和文化馆原创演出的作品,该作品将创作视角投向了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女创拳”,从主题立意和选材上都凸显了展示了地方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团体在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坚守文化传承方面所做的努力。相比较于以往常见的傣族孔雀舞、象脚鼓舞等舞蹈素材和作品形象,《勐相耿坎•傣拳师》无疑令人眼前一亮。特别是在舞剧的场景性渲染中,鱼贯出场的傣族马鹿舞、紧那罗舞、傣族传统古乐等原汁原味、丰富多彩的傣族传统乐舞立刻沸腾了全场,使观众领略了不同区域傣族文化风俗与民间舞蹈的别样风采。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以“非遗”元素为创作起点,以舞台艺术创作表现传统舞蹈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使其焕发出时代的光芒,这一思路是云南民族舞蹈创作的一个显现特征和优势所在,是非常值得提倡与鼓励的创作视角。
  当然,本届展演的舞蹈创作仍还存在着一些从文化理念到创作实践的两个突出问题。首先,当代民族民间舞蹈的现实题材创作须突破民俗舞蹈的风情再现,寻找更为宽广和独立的语意结构。但有的舞剧作品使用民族舞蹈素材时,仍停留在民俗风情展示或场景渲染上,缺乏从民族舞蹈素材到舞台艺术形象的主题凝练与语意表达。其次,编导勇于探寻民族传统文化符号的创新发展,从少数民族舞蹈素材中提炼出典型符号来表现云南少数民族“一步跨越千年”的幸福主题,但在主题构思和形象塑造上对少数民族的真实生活挖掘不够深入。一些表现脱贫攻坚的舞蹈作品注重技法上强烈的形式感,直白铺叙的赞美情感表达较多,而对少数民族前行在脱贫攻坚道路上多维度的“人性真实”和“生活真实”观照不足,制约了舞蹈作品的思想深刻性和时代鲜活性。
  总体而言,第十六届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的舞蹈作品展示出云南的舞蹈创作自觉探索着现实题材视阈下的核心命题,即如何推动少数民族传统舞蹈的舞台艺术创新,在人民性、思想性、艺术性、审美性的高度上回应着艺术创作“反映现实、观照现实,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 参见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第2版。]的现实嘱托。期待云南现实题材舞蹈创作进一步增强与时代共振的深层认识,继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舞蹈精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2]冯双白.中国当代舞蹈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兼谈现实题材舞蹈创作[J].舞蹈,2021(1):10-15.
  [3]罗斌.2019年舞蹈发展琐议:记录一个属于舞蹈界的“舞蹈年”[N].中国艺术报,2019-12-30(4).
  [5]何向阳.现实题材文学创作的逻辑起点与最终归宿[N].光明日报,2018-6-12(16).
  [6]刘丽.与时代共振,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符号的意象表达[EB/OL].云南文艺网http://www.ynwy.org.cn/wypl/wyllyj/202108/t20210802_555527.html,2021-08-10
  [7]彭文祥.价值论视阈中的“现实主义”与人文关怀[J].中国文艺评论,2016(11):24-30.
  [8]冯双白. 现实题材舞剧创作的重大突破 [N].中国艺术报,2019-5-29(3).
  [9]刘丽.云南民族舞蹈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20:88-95.
  [10]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66,380-382.
  【作者简介】刘丽(1977—),女,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云南省政协委员,云南省高校舞蹈类教指委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研究、中国舞蹈史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云南当代民族舞蹈创作研究”(项目号:A2018ZW0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