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关注微信

首页>文艺评论>文艺理论研究
山河有魂魄——读左中美散文集《山河记》

  

  散文集《山河记》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2020年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之一。这是云南彝族女作家左中美的第5部散文集,共收入其散文作品20篇、21万多字。   
  《山河记》,顾名思义就是行走山川大地,观赏各地山河田园之美,感悟一方热土的历史文化,品味遇见的多彩民族风情,记述作者的一路所闻所见,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集中文章行云流水,笔触细腻传神,叙事娓娓动听,情韵优美绵长,是一种美丽的阅读遇见和愉悦的审美享受。
  《山河记》收入的20篇散文,除《风烟俱净》写海南风光和《山河诗经》写邓恩铭故乡贵州黔南荔波县外,其他18篇都是书写云南滇西北这方神秘土地上的壮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深厚的人文积淀,以及浓郁独特的地域风情。这些精致优美的散文,仿佛一幅幅工笔描摹,惟妙惟肖的风情画卷迎面而来。
  《山河记》对左中美的散文创作而言,可以说是一种题材和内涵的可喜突破和超越。过去左中美的散文,主要围绕村庄、亲情、逝去岁月展开,是一种偏重于个人成长经历、生活体验、人生感悟和个人情感的追忆和抒怀,弥漫的是浓郁的乡恋、乡思、乡愁。这种“故人故土”情怀的乡土散文,凭借的基本上是个人生活经历和积累,题材比较狭窄,内容相对单一。而《山河记》里的散文,左中美走出了原来喜欢在故乡、岁月、个人情感的相对狭隘的天地里“转圈圈”的创作局限,其观察视野,见识领域,体验范围,以及审美广度和写作维度都得到较大的拓展。
  《山河记》中五分之四的作品,是作者“走出去”开阔眼界的收获。随着作家视野的开阔,作品的内容也得到拓展,更多的展现作者“心有所感,情为所动”的“诗与远方”的风景风物。左中美在这些文章里,不仅观照现实,而且思接千载,思绪频繁穿梭于所游佳山丽水、风景名胜的历史与现实中,深入感悟一方地域的文化文脉,兴致勃勃地体验有别于故乡的风土人情,其关注关切点和探索思考范围得到较大的拓展延伸。这无疑标志着作者已经从自己所熟悉和擅长的乡土乡愁散文写作领域,走向融山川地理、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地域风情为一体的历史文化散文的创作。尤其可贵的是,作者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非常好地保持了自己散文固有的个人体验与观察视角的独特性,情感内化、不事张扬的含蓄性,以及叙事语言的细腻传神性。从某种角度上说,《山河记》突破了作者散文创作的“瓶颈”,是其文学创作的一个新起点和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作者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我们阅读《山河记》,大多会对作者笔下的“茶”,留下深刻的印象,集中多篇文章都写到中国人最喜好喝的茶。
  《茶起澜沧》《春风大雅》《鲁史:茶马往事》《石洞寺的茶》等篇章的主要内容写的都是茶事,甚至《一壶明月》等篇章里,亦有关于“茶事”的精彩记述和连珠妙语。在这些文章里,作者以女性独有的细致入微之眼光和不断在历史与现实中转换的视角,举重若轻地追溯茶的起源,讲述茶的传说,介绍茶的栽培,采访茶的品牌打造,研究茶马古道上的茶叶贸易及其对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意义,探讨茶的历史文化,探究喝茶品茶的清心禅意。作者用温婉细腻、如诗如画的文字,一唱三叹地将古往今来的“茶事”写得绘声绘色、风生水起,可谓韵味无穷。在作者深情款款、开合有度、挥洒自如的笔下,这些生长在滇西北崇山峻岭的人间秘境,与当地各民族的遥远历史和独特的民俗文化以及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茶树和茶叶是神秘的、传奇的和充满灵性的,更是诗意盎然的。比如《茶起澜沧》结尾的咏叹:“沧江岸上的锦绣茶祖,依然一年一年发叶,开花,于不变的季节里,轮转着它古老却依然青葱的生命。与过去只有沧江的涛声、山坡上的清风和云朵以及附近的人们知道它不同的是,这些年来,在沧江之外,在沧江流域的百濮后裔之外,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它的存在,并且不辞遥远,跋山涉水,来到这沧江岸上的古老村庄,以深情的目光,一次次瞻仰它的一树青绿,为这3200年光阴的在场见证者无言惊叹。”
  由“在沘江的两岸”、“旧州之旧”、“盐上光明”构成的《云龙三章》,是左中美行走于大理云龙之山川的人文感悟和收获。“在沘江的两岸”章节中,作者以现场感极强的笔触带我们领略了一番云龙丰富多彩的古桥、古迹和深厚的人文历史。作者笔下的“旧州之旧”从“吹吹腔”写起,着眼于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吹吹腔艺术之乡”的旧州的文化品牌,结合旧州历史,重点介绍了建在镇文化广场上“至今唯一一座展示吹吹腔历史发展、文化传承、艺术特色的艺术博物馆”——即“白族吹吹腔艺术博物馆”里一楼东墙上4组共48张“吹吹腔”代表人物的脸谱画,然后笔锋一转,指出:自然,这旧州之“旧”,它的历史和文化源头,远比吹吹腔进入这片地域的历史要久远得多。随后追溯了旧州的久远历史,介绍了旧州的风土人情。而作者笔下汩汩流淌的“盐上光阴”,带着我们惬意地畅游于千年白族古村诺邓的历史与现实的光影中,穿越两千年时光隧道,让我们与一个个历史上的诺邓不期而遇,从而不仅能够感受到“因盐而生”、“因盐而兴”、“因盐而风光”的古村的兴衰史,而且还能品味和享受到弥漫在诺邓古村历史与现实中的浓郁的文化气息。
  《刻刀里的剑川》一文里,作者首先在“刻•光阴往事”部分,将剑川“刻”的悠久历史、辉煌岁月、文化积淀作了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的追溯和全面的梳理及深入的挖掘,并通过娓娓动听的叙述,将读者不知不觉地带入引人入胜的剑川厚重雕刻历史文化中,享受一场历史文化的饕餮盛宴。接着,在“刻•山水性灵”部分,作者详尽地介绍了剑川满贤林千狮山,以当地白族画家陈永发对剑川石雕历史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光大,为剑川的雕刻历史和文化艺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刻•草木清芬”部分,作者以融历史源流、文化传承为一体的叙述,娓娓讲述作为中国著名木雕之乡剑川的木雕艺术的来龙去脉和斑斓多姿、辉煌灿烂,令人击节赞赏、叹为观止的艺术成就。
  《山河记》收录的两篇写洱海的散文:《蓝洱海Ⅰ 》《蓝洱海Ⅱ》可以说是全景式、立体式的全面展示大理母亲湖的文章。作者通过自己边走边游,边看边感悟的叙事方式,将苍山洱海的壮丽的自然风光、众多的人文景观、醇厚的历史文化韵味、美丽的神话传说,以及今天洱海地区白族村落的生产生活、独特的民风民俗、著名特产等等信手拈来,形诸笔墨,并融入自己所见所闻的真情实感,以锦心绣腹的文思和亲切生动的语言,如数家珍般有条不紊、绘声绘色地娓娓道来。让读者在享受赏心悦目的美好阅读中,有滋有味地同作者一起领略体验了以“风花雪月”扬名天下的天赐大理的湖光山色、名胜古迹、民族风情。
  《山河记》的篇章,不论是写行走的文字,如《哀牢以东》《茶起澜沧》《侧面的祥云》《鲁史:茶马往事》等,还是4篇反映故乡本土的散文,如《苍山崖画:最初遇见的家园》《在云上》《与太平书》《一条江,一座城》,作者都以一支“手写心想”、游刃有余的生花妙笔,纵横自如地穿梭于上下几千年时空,不断游走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将知识性、趣味性、记录性、抒情性水乳交融地融合为一体,描写的是山川地理,感悟的是历史文化,品味的是民俗风情,思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文章,有历史的厚重,有文化的韵味,有岁月的沧桑,更有强烈的现场感和浓郁的人间烟火气息。
  
  
  《山河记》的创作,自然也充分体现了左中美散文创作的一贯特色和独俱优势,既注重描摹状貌,也注重联想抒情,还善于挖掘事物背后的隐秘世界。所以她的文字不仅画面感很强,展读之下,宛如一幅幅多姿多彩而极富情韵的鲜活图画迎面而来,还不时揭示出微妙复杂的心路历程。我们知道,这样的写作,除必须极其用心和倾注感情外,还借助于心灵的触角和主观想象。因而她的文字不仅准确、生动、鲜活,而且温婉细腻,曲径通幽,有一种“韵外之致,味外之味”,如一杯佳茗,需要细细地品,慢慢地感受,悠悠地回味。如《哀牢以东》中这样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咀嚼不尽的句子:“高山之上,流云之下,这青蓝的湖水,使人想见大地春风浩荡,漫上千里哀牢;想见人间明月万年,清照一池波光。而当此之时,秋日上午薄薄的阳光落得满湖,长天高阔,碧水无波,唯有一山青色,映于如镜之水。”
  《山河记》里,左中美继续保持了自己一贯关注日常生活的特点和兴趣,也充分发挥出其擅长描写普普通通的人与事,善于从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真、善、美,挖掘出温暖和感动,并升华成不一样的寓意的优势。不仅如此,她还能够从对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叙事和随感中,让人感受到岁月的风霜,生命的质感和人生的沧桑。如在《侧面的祥云》里,作者通过祥云县城里一座“钟鼓楼”,举重若轻地写出了一个地方的历史沧桑:“旧影依稀,流光百度,古洱海卫城的城墙和楼堞,门洞上的吊桥和城外的护城河,后来全都一一遁入了史籍,河畔成行的绿柳,远远飘拂进旧的春天里,唯有城中心的这座钟鼓楼,穿越600年的悠远光阴,依旧立在原处,立成新老相谐的祥云城里一座时光以及地理的坐标”。
  左中美散文是一种精致的用心倾情的写作,她用精雕细琢的笔墨,饱含深情地给我们构筑了一个美丽多情的世界。她特别喜欢以繁笔大量铺陈的方式,书写复杂多变、丰富多彩的内心感受,常常通过不厌其烦的写景状物,用铺排联想的方式书写一般人不经意的事物,表达情感,使她的文字细腻传神,空灵飘逸,处处散发出优美的诗意。这些创作特点,在《山河记》里也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如《巍山,光阴结》里写道:“我在内心里关于这城的最后的念想,它是这样的:选一个月色晴好的夜,骑一匹快马,从远方赶来,路过这城的身侧。远远的月色里,遥望那拱辰楼上,是谁,在月下临风一笑,倾尽一城芳华,万世风烟……”
  《山河记》同样充分发挥出左中美散文创作的最大特色,这就是以观察细致入微取胜,她总是能够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琐事中,有别有心得的发现和体会,慧眼独具地捕捉和品味出有意趣、有韵味的事与物;而且她的感情细腻敏锐,思维缜密深入,描写生动委婉,表达新颖别致,文字清新自然、鲜活明净,给人印象深刻,过目动容,久久难忘。正是因为这些艺术特色和文学品质,使得一本《山河记》让人品之如饴,读来兴味盎然。如《一壶明月》一文里,左中美将她临沧凤庆之行的普普通通遇见和寻寻常常的见闻信手拈来,点石成金,写得独具诗情画意,韵味悠然。
  左中美曾称自己的散文为“心情笔记”。《山河记》自然也属于作者的“心情笔记”系列。此书里,作者仍然采用这种“手写心想”的方式,将自己人生旅途中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所念所爱,真实记录下来,同时衬托以不厌其烦的景物描写,以及大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回环往复的无限联想和悠悠遐思。通过这些描写、联想和遐思,将内化于心的山河感悟和缱绻情感汩汩流淌出来,给人以感染、感动、熏陶和美的享受。
  《山河记》的创作成就,最重要的还是体现在左中美的语言艺术特色上。可以说,经过近二十年写作实践的努力追求和艰苦探索,左中美极具个性化的语言艺术风格已日臻成熟。这种语言艺术风格,就是描写朴素真诚而又细腻精致,表达温暖平和又楚楚动人,叙述恬静幽美而又不失人间烟火味,思绪灵动唯美而又闪烁着禅意哲思,以及有时以冗长繁复的景物描写形成独特的意境,有时又以极简约的甚至是惜墨如金的文字,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无限遐思和绵长韵味。
  总起而言,《山河记》的散文,集中体现出左中美近年散文创作的一个比较鲜明的特色和倾向,这就是她的散文越来越趋向一个静水流深,不动声色的“雅”字。这种“雅”,既体现在行文的“辞彩斐然”方面,也折射在内容的“贯通古今”方面,由此,使左中美散文的灵魂越来越接近发轫于中国古代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文学,到近现代一脉相承的文人阶层所推崇的“文质彬彬”为特征的传统美学追求和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