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关注微信

首页>文艺评论>文艺理论研究
荷韵悠长,舞魅泉城——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活动观后
  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济南市人民政府、中国舞蹈家协会、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山东省舞蹈家协会承办,济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济南市舞蹈家协会协办的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活动于2021年10月25-28在山东济南举行。“荷花奖”自1998年创建以来已成为标志着中国专业舞蹈艺术最高成就的奖项,经过评选,本次排名前六的作品分别为:《阳光下的麦盖提》(新疆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姥姥的田》(长春人文学院)、《浪漫草原》(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民族歌舞剧院有限公司)、《柔情似水》(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瑶山夜语》(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平桂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群众艺术馆)、《移山》(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获奖作品代表着编创及表演上较高的完整度及成熟度,同时也体现了本次评奖中各个层级的不同向度,既有专业院校“学院派”纯正编创技术及风格韵律,又有着地方剧团独特的表意方式及文化传播路径,同时还体现了地方群文艺术团队继承与延续传统文化的群体诉求。
  传统文化观照下的艺术思辨
  此次评奖的参评范围及舞种属性要求的表述为:凡上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2019年5月)以后创作的,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素材和韵律为载体创作的舞蹈作品均可参评。可见,以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素材和韵律为载体是创作的第一要义,《浪漫草原》着重对草原生活的多场景进行了描绘,传统舞蹈语汇与热情奔放、诙谐逗趣的情绪体验相配合,既打破了传统的编舞结构,又在限制中有所发展。《柔情似水》风格语汇的精准,结构调度的细致,简约却不简单的整体性表达,动静相宜间呈现了一种由内而外的圣洁、静谧的质感沁人心脾。《瑶山夜语》聚焦平桂区土瑶民间文化习俗,巧妙地将传统舞蹈语汇、竹竿以及“情人屋”的建筑风貌进行有效结合,是多元民俗文化的舞台展现。《姥姥的田》中独舞与群舞的调度配合,东北秧歌的语言风格韵律及道具的创新使用,在情节的时空转换间,表达着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体现了人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及对生命的观照。《摆出一个春天》地域性较强,领舞的7岁女孩将淳朴浓郁的拉祜族民族民间舞蹈风格与文化传承路径有效串接,将拉祜族儿女意气风发建设美好家园的时代风貌进行表达。此外,《生生回响》《板儿一响当哩个当》《蜜》《鹇》等作品也体现了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并在坚守中探寻从动作语汇的开发、表现形式的多层面进行的积极探索。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雨形》,作品将朝鲜族传统舞蹈的动作风格、表演形式与现当代编导手段镶嵌,用极其克制的手法表达着对文化本体的尊重以及个性的适度张扬,现场音效与舞蹈共融的对话感,形成一种缠绵蕴藉的独特气质。
  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所体现的文化整体观,经由艺术提炼、加工后的作品呈现,最终应该落实到人的情感、群体的生命力与美的共同彰显,这需要创作者、表演者具有把握舞蹈文化的整体思维以及极高的舞台素养协同完成。观演的强烈共鸣需要编导文化自觉的意识以及对艺术极强的思辨能力,既有着对传统文化观照的民俗性风韵,同时也体现出浓郁个人风格的艺术性特征。
  时代精神的当代描摹
  此次评奖可以看到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精神的引导下,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有意识地从现实题材出发,对民族民间舞蹈浓郁风格与现实题材的当代精神的恰适表达。如《深山里的女高阿妈》就以张桂梅的事迹为切入点,与傈僳族的舞蹈素材融合后进行创作,体现了民族民间舞蹈的现实题材挑战也着实看到民族民间舞蹈在现实题材创作中的不易。《一条大河》从水的意象出发,运用安徽花鼓灯传承人陈敬之的“陈”派表演风格,巧妙地将“颤、颠、抖”等动作特点,在多元空间的调度及身体韵律的绵延流动中,呈现一种逆流而上、无畏困难、坚定信念的时代精神写照。《清清甘泉水》《再唱山歌》是基于“扶贫”题材的创作;《在你身边》则是“抗疫”题材的作品;《牧人》是与“环保”相关的题材;《山歌》则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这一伟大历史节点上的时代表达。现实题材创作的丰富性体现了编导们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以及通过舞蹈艺术表达时代风貌的责任感,他们通过民族民间舞蹈中强烈的文化符号及底蕴内涵,个体及群像的塑造打破了审美上的定式思维,展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风貌的文化力量。
  时代精神的当代描摹最为突出的代表作当属《阳光下的麦盖提》,作品聚焦“沙漠”变“绿洲”的当代美好生活,表达了麦盖提当地民众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指引及帮扶下,沐浴阳光的现实写照。编导极具巧思的将传统舞蹈刀郎及日照对口帮扶干部(山东鼓子秧歌)的动作元素进行融洽的结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各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感情浓烈而舒适的层层递进,演员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及情绪的渲染,无不令人动容,观者分明在作品中看到了当地的人文景观、当地人的生命状态及强烈的时代气息。
  表意方式的独创探索
  此次评奖还涌现了一些别出机杼的新探索。《尕娃踏浪归》似在寻觅一种别具一格的表意方式及艺术风格,将传统创作中强烈的民族格调及地域属性消解在表意中,这是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全新解构,代表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实践,同时也引发对各民族独有的舞蹈韵律如何取舍权衡的思考。《济南的冬天》在特定语境及文学文本的加持下,山东海阳秧歌的舞蹈素材以及相对模糊的舞蹈结构,朴实温煦的质感与老舍笔下浪漫、温情的冬日刻画互为关照,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娓娓道来。《年轮》则运用现当代舞蹈的创作手段,不刻意着墨于民族民间舞蹈语汇的堆砌,角色形象的设定颇具抽象意味,着重表现创作者对壮族群体生命体验的独特寓意。《移山》舞者将双手高举头顶,双腿腾空而跃,滞空感赋予了油画动态的展现,鼓子秧歌下沉式动势与“愚公”形象的意象表达相得益彰,呈现出雄浑厚重的气势,完成素材服务题材,形象塑造性格,反观着当代愚公精神,意境深邃。这些突破传统的审美表达,是现代语境下对民族民间舞蹈创新机制的积极探索。
  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探寻亦或是时代精神的当代描摹,创作不可浮而不实,作品应呈现出镂冰雕琼之感。此次评奖呈现出的整体风貌为:由民族民间舞蹈之根为切入点;致力于坚守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并发扬使其延续为线;同时又不拘泥于编创内容与形式的传统构型,以此为面发散展开,使得此次评奖呈现民族民间舞蹈的多层面表达。笔者在此次评奖中领略了各地民俗风貌及文化差异下情感表达的色彩斑斓,既有着质朴温润的气韵,又有着新时代蓬勃的青春朝气;既有着国家情感意志下的群像写照,又有着个体奉献的璀璨光芒;既有着非遗精神的传承气质,又有着超越传统意象的意境营造;既有着学院派浓郁风格的标杆表率,又有着对全新表意方式及民族民间舞蹈现实价值的谨慎探索。
  本届评奖呈现民族民间舞蹈从浓郁乡土风貌的广袤大地走上灯光瑰丽的匣式舞台之后的艺术化处理以及文化选择的多维度思辨,是对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以及现实价值的有效审视,为人民而舞、为时代而舞。
  黄海: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 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