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关注微信

首页>文艺评论>文艺理论研究
在艺术世界中寻找文山现实的“太阳”——评范稳长篇小说《太阳转身》的写实意蕴
  
  捧读着范稳长篇小说《太阳转身》,心情是无比激动的,这是因为小说中的村寨,你不用过多联想,就会想到文山州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那些家喻户晓的村庄。
  这些村寨,便是这部小说中所反映的文山州现实中的“太阳”,他们共同的华丽转身,在这片悠久的土地上,留下了多少难忘的故事,留下了多少岁月痕迹,留下了多少英雄赞歌。
  在小说的艺术世界中,彩云之南的青山州是一个深度贫困地区,许多村庄患有难以治愈的生态癌症,南山村就更为严重了。但百姓们穷则思变,在支前模式曹前宽的带领下,开山炸石,向石山要地。而书中的汤谷寨则是一个,他们有“太阳”的图腾和创世神话,每年都有祭太阳鸟母的仪式,仿佛生活在神话之中。
  太阳,在我国古籍和文学作品中,有不少美妙的神话传说和有趣的别称,尤其是在古诗词里,诗人或作家有多少芳名给了太阳。太阳已经是现实生活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对光明的一种精神追求,隐喻为人们心灵里对至高无上的梦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范稳把他新的作品取名为《太阳转身》,寓意深刻。那就是这轮“太阳”其实就是文山人民对脱贫的一个美好梦想、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积极向上的追求。
  太阳崇拜在上古时代非常普遍,它几乎存在于古代各个民族的历史中。中国、印度、埃及、希腊和南美的玛雅文化是太阳崇拜的五大发源地。学者何新在《诸神的起源》中认为:日神信仰虽然在商周以后逐渐沉没于较后起的对天神、地示、人鬼多神系统的信仰中了,但是其痕迹和遗俗,同东、西方(包括美洲在内)各大文明区同样,却仍然比比皆是。何新认为所谓“华族”,就是崇拜太阳和光明的民族。中国文化圈其实也是一个太阳崇拜文化圈。这种诠释更符合“文化”作为一种光芒普照的思想,是人类用以治理世界的有力武器的理念。
  说实话,看《太阳转身》这部长篇小说时,我首先想到的是现代作家丁玲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同样是写太阳,都是写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生活有了惊天动地的伟大改变。《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首次出版于1948年9月。所描写的是1946年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初期的情况,通过暖水屯一个普通村庄的土改运动,从发动到取得初步胜利的描写,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出各个不同阶级不同的精神面状态,并且展现了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踏上的光明大道。全书58节,每节都描写一个中心情节或中心人物,作者吸收了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有头有尾、情节集中等长处,又与自己擅长的心理分析、环境描写相结合,使得全书波澜起伏,舒徐有致。同样,范稳的这部长篇小说《太阳转身》,也描写了2020年我国历史性的一大事件——脱贫攻坚!虽然范稳并没有简单地正面书写脱贫攻坚的艰难进程,而是选择独辟蹊径地写出了脱贫攻坚的荡气回肠的“前史”,在这样的意义上,《太阳转身》无疑是具有“冒险”意味的挑战性写作。“不确定性”是当下中国最大的特征,范稳以其敏锐的历史和现实的感知力发觉到时代的瞬息变幻,城市与乡村、人性的澄明与幽暗、个人的生存与死亡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他巧妙地把这些变化安排在了“脱贫攻坚战”这一伟大变革中,就如评论家、《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说的:“这一次,范稳留下了范本。”在施战军看来,范稳处理了“大地”(现实生活)和“太阳”(神话传说)的关系,也解决了“作家”与“转身”的关系。他认为这部作品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范稳面对现实、面对社会问题时的立场、态度与思考。对于脱贫攻坚的主题创作而言,《太阳转身》是一部“破题型小说”。
  小说中的村寨对于文山人来说,那是再熟悉不过了,它们的转身惊世骇俗,人们在“太阳”的照耀下安居乐业,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
  在脱贫攻坚工作第一线,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这个历史变革带来的阵痛和温暖!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有许多如作品里的卓世民一样的人物,他们面对困境,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哪怕是献出生命!
  现实主义风格的《太阳转身》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小说写到主人翁卓世民患上一种不知名的病,只能“等死”的场景,让读者的心潮奔涌。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实现这种神圣的目标是属于每个人的光荣与梦想。所以,我们需要一种驰骋疆场浴血奋战的无畏的英雄精神和情怀,唯有如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够得以实现。
  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
  在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中,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作家,深入扶贫一线,以文学的热情和力量加入到脱贫攻坚伟大事业中去,他们以手中的笔向世界描绘了一个个真实、立体、深情、饱满的中国故事。在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之前,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没有公路,交通不便;人们的住宿条件也很差,有的人住的还是几十年前的旧房子,就是那种十分简陋的土坯房、茅草屋,生活十分艰难困苦,就如书中主人公曹前贵所说的,饿得头昏眼花时,看见山上的石头都以为是馒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两不愁、三保障”政策惠及少数民族地区,城镇修了公路,柏油路通到了每个村庄;老乡们的房子都焕然一新,家家户户几乎都有新房,整个乡村也焕然一新,道路通畅,鲜花盛开,这就是典型的新农村建设。
  《太阳转身》的主题思想是极其鲜明的,写实,便是这本书最成功的手法。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中,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广大脱贫群众激发了奋发向上的精气神,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社会各界关爱贫困群众、关心减贫事业、投身脱贫行动,弘扬和平共济、团结互助的美德,生动彰显了脱贫攻坚精神。为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党中央集中各方面力量投向脱贫攻坚主战场,同时也涌现出了像全国劳动模范李发明、州级劳动模范谢成芬一批优秀同志,这些人物在书中均有体现,形象真实、可信。
  范稳说:“我自己是不到生活现场中就没法写作。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生活基础,我不敢写作。所以,对我而言,面对脱贫攻坚这项伟大工程,就应该深入生活,扎根真实的现场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对作家而言,这恰恰也是一个特别好的机会,因为脱贫攻坚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宏阔的生活现场,展现出很多我们在书房里看不到的东西,深入现场后,我们也能具体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见到很多鲜活的人物,把脱贫攻坚进程中那些感人的事迹和人物写出来,同样,这对作家的创作也大有帮助。”
  其实,范稳这样说也这样做了。所以,从《太阳转身》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在广袤的文山大地上,一个个感人至深的脱贫攻坚故事和勇于“拔穷根”“摘穷帽”的英雄经历,让伟大脱贫攻坚精神“看得见”“摸得着”。这些村寨、这些人、这些事,都是文山州现实生活中的“太阳”,他们的华丽转身,洋溢英雄气、民族魂。
  
  《太阳转身》与文山州的现实生活的交相辉映。在这部作品中,范稳并没有单纯而俗套地正面书写乡村生活或者脱贫攻坚的艰难进程,而是选择独辟蹊径地写出了脱贫攻坚的荡气回肠的“前史”。小说中描写的村寨,除前面提到的南山村、汤谷寨之外,还有杨家寨、马萨村等。这些村寨,对于文山人民来说,太熟悉了。主人公曹前贵的村庄是喀斯特地貌区,主产石头,副产品才是庄稼——玉米和土豆。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在写文山的土地、文山的故事。印象深刻的就是里面描写的“在石旮旯山地里种庄稼,至少得三人同时上山。一人在前面挖一个坑,撒下种子,一人从背篓里抓一把农家肥盖上,再一人背着水桶浇一瓢水。然后,靠天吃饭。”“当地人从不叫土,称之为土肉,这样才对得起它们的金贵。这块地,土肉瘦一点。人们会这样说。但天降一场大雨,地上刮过一阵强风,石旮旯里少得可怜的那点土肉,就被雨水冲走了,汤汤水水地漏到不知道的地方”,“曹前贵十七岁时,家里养了一头肥猪,父亲请了三个壮汉抬肥猪下山去卖,过山垭口时,肥猪大约不想就此引颈就屠,四个抬猪的汉子扛不住一头肥猪的垂死反抗,连人带猪地滚下了悬崖。”等等,这些描写,都是我们身边实实在在的东西、是我们祖祖辈辈经历的事情。
  大家知道,文山州是一个集边、少、老、穷为一体的民族自治州,居住着汉、壮、苗、彝、瑶、回、傣、布依、蒙古、白、仡佬11种民族,特别是境内喀斯特地貌较多,是天然形的贫困地区。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文山人民不等不靠不要,在进入新时代,以西畴县为典型代表的文山州各族人民在长期脱贫实践中共同创造的集体智慧结晶和宝贵精神财富——“西畴精神”得以发扬。
  “西畴精神”是文山人民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现在,我们以小说中描写的乡村为准,再来看看眼前现实生活中的村庄。
  汤谷村,小说中的汤谷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地处西南边陲,北回归线横贯全境,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人文资源,被称为“华盖木故里,喀斯特绿洲”,是一块神奇美丽富饶的红土地。西畴被中国著名舞蹈家戴爱莲誉为“北回归线上的东方迪斯科之乡”。而汤谷村,就坐落在西畴东北面,壮语称之“版唐稳菓”,意为“找回太阳的地方”,也被称为“太阳村”。至今,这里还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壮族民居建筑群,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浓郁。全村75户人家,有58户居住在土木结构的四合院。汤谷村已有数千年历史,民居普遍采用独具壮族特色的传统土坯房“二滴水”营造结构和“杆栏式”建筑风格。村庄四面环山,山上森林茂密,山下田陌纵横,村落东西两侧是蜿蜒流淌的鸡街河。近年来,该村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实际,确立了打造极具地域特点的品牌文化发展目标,用“找回太阳的地方”(即太阳神鸟诞生地)地域品牌和中国·西畴女子太阳节民族文化品牌盘活优势资源,把该村纳入西畴建成北回归线上的绿色生态文化强县的范畴,通过着力塑造六张名片:气候优越的“宜居家园”,资源丰富的“物种乐园”,四季飘香的“芳香花园”,人类栖居的“回归庄园”,百越先民的“幸福田园”,找回太阳的“精神福园”。在2014年11月,汤谷村壮族女子太阳山祭祀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同年3月,西畴县首次召开古越人太阳崇拜暨日出汤谷学术研讨会,揭开千古之谜:西畴县汤谷村即是《山海经》记载的“日出汤谷”之地。2016年6月,《太阳鸟母》宣传片成功播出,通过将歌、舞、乐交织融汇,展示出了壮族先民的力与美和西畴文化的独特魅力。
  马洒村,小说中的马萨村:马洒村是一个有着400余年的历史。村子的传统干栏式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极具乡村韵味。在村内仍有10余栋古老的传统干栏式民居,为典型马洒民居的代表。近年来,该村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以铸牢意识、打牢基础、抓牢特色为抓手,在县里的鼓励下,利用传统民族文化特色优势大力发展旅游。2019年12月获得“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国家民委授予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同年12月马洒东西南北村成功申报为国家3A级景区,现正开展国家4A级景区的创建申报工作。2020年3月,马洒村委会和马白镇9个村委会及部分村民抱团组建了集体经济联合体——马关县白玛里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多方筹资550万元建设了七彩旱滑、丛林探险、游泳池、观光车等娱乐设施和“马洒人家”农家乐、民宿等接待设施。被授予“文山州最美民族村”。
  岩头村,小说中的南山村:西畴县西洒镇岩头村,因地处大山深处100米的悬崖峭壁之上而得名。岩头村共15户人家78人。多少年来,村民都守着那一亩三分地,过着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种田的传统生活。多少年来,因悬崖阻隔,岩头村被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物资运输难等一个个难题所困扰。地处悬崖峭壁上的西洒镇岩头村,尽管距离县城仅有8公里,但交通闭塞,发展受到极大限制,1997年群众自发修筑了主干简易公路,但通往岩头村的1.5公里道路被悬崖挡住,秉承着“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精神,岩头村村民开山炸石,终于打通了“最后一公里”,为岩头村带来了发展希望。如果现在你到这里,从山底步行出发,沿着入村道路,一步一个脚印,重走岩头村的发展路,你就会领悟到“西畴精神”的精神内核,体会“西畴精神”的时代意义。
  范稳在《太阳转身》中写到的这些村寨,都应用了比较写实的手法,特别是写南山村的时候,既有从明朝开始光荣戍边的历史,也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边境战争的前线,小说中写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村中很多人因为贫穷参与到贩卖人口的罪行之中,经过政府治理整顿才好转,后来在村党小组组长曹前宽的带领下,花了十几年功夫才修通了公路,成为了脱贫攻坚的一个典型。不少小说在处理相似题材时,都会选择回避所谓敏感题材或社会阴暗面,但范稳不仅没有回避,反而将之有机地转化为小说内容的一部分。对此,范稳说:“贫困的故事千百万,致富的道路也许就那么几条。我看到了一条路对一个闭塞村庄的重要,也看到了观念的转变对一群人的改变。尤其是在边地少数民族地区,撬动贫困这座大山,可能只需要一个支点。”
  其实,在文山州,小说中这样的村庄是你再熟悉不过的了,没有进过大山的人,不会了解山里人的生活,也体会不到山里人的艰辛。云南文山壮族自治州地处南国边陲,拱卫着国家的西南大门,四十多年前这里还战火纷飞、英雄辈出,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才完全对外开放。因此它是云南贫困程度最深、面积最广的地区之一。“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边陲之地的人们义无反顾地向贫困宣战。这是一场丝毫也不逊色于当年那场保卫边疆的战争。世代戍边的人们从来不缺乏爱国热情,他们是家国情怀最浓郁的一群人。范稳说:“他们不应该贫穷,不应该永远落后于时代。边疆富裕了,边防才会安稳。一条公路,一项产业,一种农科技术的引进,都可以让一个村寨甩掉贫困的帽子。我走访了数十个边境村寨,见证了偏远山乡的巨变,结识了许多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他们中有的就是当年的支前模范、战斗英雄。在马关县罗家坪村,村委会主任熊光斌是个身经百战的老支前、老民兵。他曾经在一场战斗中为了掩护战友,操作高射机枪平射了半个多小时,把自己的耳朵都震出了血。当年他在阵地上守哨卡,夜晚瞌睡来了就吃干辣椒,半年下来竟吃了一百多斤干辣椒。有谁能想到我们的和平岁月和这些干辣椒有关?现在熊光斌带领全村人致富,村里户户有新房,有通畅的水泥路,有荣誉室,有村民活动室。鲜花盛开在道路两旁,果实缀满了枝头,村舍掩映在树荫下,连炊烟都透着一种宁静安详的诗意。又有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边关前线?”
  在他的《“太阳转身”后记》里,范稳这样说到:2020年夏季,“新冠”疫情刚刚得到控制,我就去云南文山壮族自治州采风。实际上在“新冠”发生之前的当年元月,我已经去过一趟文山采访,原计划过完年后再去,但没想到受疫情影响拖到六月。壮乡之行让我对稻作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吃了大半生的米了,我还不知道一株水稻是如何长成的。我只有在采风中想象:春回大地,布谷鸟开始鸣唱,农人驾牛耕田的浪漫,浸泡谷种时的期待,撒种时的仔细,育秧时的祝福,栽秧时的歌谣,薅秧时的辛劳,水稻扬花时的馨香,抽穗时的祈愿,收割时的喜悦……当然,我知道这是田园牧歌式的小资情怀。真正的乡村生活,还需要去发现那种探幽索微、走心入脑的现场感和质感。
  也许,这就是文艺作品与现实生活相互交辉的结果!
  
  读完小说《太阳转身》,你就会发现,处于北回归线上的文山州,就是找回“太阳”的地方。不仅因为北回归线是太阳自身的回归线,还因为在小说《太阳转身》中,潜隐着一股英勇无畏的气息,天地至理,宇宙雄浑,正是这种无声的力量带给我们实现“转身”的勇气。
  在这部小说中,不仅反映出了文山人民的精气神,同样,也折射出了作者的精气神。我们看到,从骨子里说,作家范稳是怀着理想来关注天下万物的,他的血液中浸润和流淌着中国传统士大夫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品格,无论身在何处都心系国家和人民,是真正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风范。范稳曾坦言:“我们常去慰问那些从战场上下来的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为国征战的荣耀感和自豪感让我至今难忘,我也重新认识了边疆、民族、国门、边境线这样一些不仅仅是人文地理意义上的概念,他们会促人陡升国家认同感、民族尊严感以及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于是,范稳将这种情感赋予到《太阳转身》中那个有着传奇人生的卓世民身上。通过他的经历,来叙说自己的情感。
  作家都是敏感的。不论是在贫瘠落后的村庄,还是在嘈杂的城市里,作家的感觉都是伸展着的,他穿透了日常生活中的繁杂现象,也穿透了个人于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作家感受到了一种气氛,这气氛具有一种恢宏的伟大的色彩,这气氛触动了作家的心,使这颗心激动起来。在脱贫攻坚题材创作中,范稳一直执着地行走。他曾说:“能够置身于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中,是一种荣幸。作家是见证者,也是记录者。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如何去呈现,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这部小说里,他尽量做到了还原了文山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化,比如,写到马萨村的时候,他是这样写壮族的建筑:“一幢幢干栏式壮族民居层层叠叠,鳞次栉比,屋檐压屋檐,炊烟脚赶脚,尽显壮族民居风格和村庄气派。这个寨子符合壮族诗意地选择栖息地的生存法则:依山傍水,沿河聚集,无水不驻,无山不稳,无树不安,无田不居”。又如“韦小香说,听老辈人讲,汉族在街头,壮族在水头,苗族在山头,瑶族在箐头。这是一片多民族杂居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依托不同的地理环境生存。”以及“他们在窗帘城开有一间”花街窗帘店。卓家母女俩在窗帘城一眼就相中了侬建光夫妇的窗帘。他们的窗帘面料虽然跟其他店大同小异,但帘头的运用和搭配从设计到装饰,都别出心裁、巧夺天工。尤其是在帘头上恰如其分地镶嵌一些壮族手工绣,如太阳芒纹、云纹、水纹、花卉、山水等富有壮锦特色的图案,把现代元素和传统文化巧妙地结合。”等等,这些细致的描写,让读者更进一步融入到现代农村新气象建设中,更进一步感受到新时代里各民族的幸福生活。
  总体说来,从艺术世界中寻找文山现实的“太阳”,便赋予了自己神圣的使命,是我们读这部小说的初衷和希望,也是我们在这部小说里寻找自己转身的立意。书中描写的马萨村,其实就是文山州马关县“马洒村”,这个村子已经有着400余年的历史。村子的传统干栏式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极具乡村韵味。在村内仍有10余栋古老的传统干栏式民居,为典型马洒民居的代表。近两年来,村庄建筑经过新农村规划的整治,建筑外墙大部分涂灰色墙面,画仿青砖肌理。在悠悠历史长河中,马洒村民用勤劳的双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山傍水起房盖屋,开挖水渠建起层层梯田;他们纺棉、织布、编织、刺绣、制作银器,为生活增添色彩;他们对唱山歌,跳传统舞蹈,升华侬人古乐,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而,汤谷村,也在州级太阳祭祀传承人陆顺梅的带领下,在村里自发成立了民间艺术团队,每晚组织群众练习古歌和民间舞蹈,将古歌的精神内涵与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多次应邀前往外地参加展演。围绕打造“日出汤谷”“太阳鸟母”文化品牌,先后组织举办了中国·西畴“女子太阳节”活动、“文山州都梦骆越鸟部落族群文化遗产保护学术交流会”等学术研讨,组织编排演出《太阳鸟母》歌舞剧并入选参加云南省第十四届新剧目展演,创作了长篇神话小说《乜汤温》,创作《太阳鸟母之英雄(交响乐)》《汤谷之秋(作曲)》等作品和纪录片《舞之灵》作为“中国汤谷太阳鸟母音乐歌曲系列”荣获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15届(2018年)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歌曲大奖,大大提升了“女子太阳节”的对外影响力。汤谷村先后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壮族童谣之乡”,被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七批“省级文明村”;国家级非遗“女子太阳山祭祀”传承保护汤谷画院、“汤谷影视基地”“音乐创作基地”相继揭牌成立,让传统节日文化元素慢慢与现代时尚元素结合,未来将焕发出更强大更持久的生命力。
  千百年来,在文山创世神话当中,太阳具有能使万物复苏、生长的超自然力量,太阳的光热变化决定着人类生存繁衍的质量,也成为他们认识时间、判断季节的依据。在文山人民的心中,早已把太阳人格化,太阳像人一样,有灵魂、有感知,有喜怒哀乐、有性格脾气,把有形的太阳变为了有灵魂的载体,来赞美太阳、歌颂太阳、感恩太阳,太阳是文山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向往,是我们生命得以衍生的力量。
  读小说,看世界,其乐融融、其情切切。范稳的《太阳转身》,不仅仅是作家自己的一次华丽转身,也是文山人民对未来生活的一次崇敬的回归!
  (作者单位:文山州马关县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