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关注微信

首页>文艺评论>文艺理论研究
展小荷魅力 舞时代风采——昆明第三十三届学生艺术节舞蹈比赛综述
  昆明市教体局在2022年5月27—28日举办的第三十三届学生艺术节已经落下了帷幕。时光流转,而我此时此刻还沉浸在少儿舞蹈的创作和舞蹈表演的情境之中,当我看过、评过幼儿组、小学组和中学组的比赛后我一直在思考,关于昆明地区抑或整个云南的少儿舞蹈创作未来的发展和走向,如何摒弃学习、编排创作中的应付了事的省内意识继而建立精品呈现的省外意识,更要兼具有作品从高远到高峰的全国意识,既有纵向对比,也要横向对比,最终形成具有云南特色和兼备普世价值表达的作品样式,当下,素质教育中的艺术教育进校园活动正如火如荼,少儿舞蹈培训遍地开花,少儿舞蹈比赛层出不穷,且越演越烈。本文试图结合昆明第三十三届学生艺术节舞蹈比赛的活动 ,来谈谈云南的少儿舞蹈创作方向和思路。
  一、题材选择及主题中当代审美的建立与时代精神的彰显
  纵观此次昆明市第三十三届学生艺术节的少儿舞蹈决赛作品,有一些作品已经具有了很好的当代审美意识导向及时代精神彰显。此次学生艺术节舞蹈比赛,幼儿组入选24个舞蹈作品,小学组入选35个舞蹈和中学组入选的26个作品,各个组别作品所涉题材丰富,例如有学习剧目,以张桂梅为创作主体的现实题材作品《深山里的女高阿妈》《我的妈妈叫桂梅》《筑梦妈妈张桂梅》。也有展现生物多样性和环保题材《雨林节日》《家园》《云波里·锦鲤跃》《象往的生活》,还有具有鲜明民族民间舞特色的《彝山花潮》《小三弦传承》《太阳鼓》等。另外,在现实题材的创作上,所涉题材和角度也较为丰富,不仅有关注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且具有强烈生活气息的《我是小小建设者》《小书包大梦想》,还有革命历史题材的学习作品《永不消失的电波》《印记》《追随》等,当然也有学习剧目中华传统文化题材作品《唐印》《万疆》《书简古韵》等等。
  难得可贵的是,艺术节有部分舞蹈作品已经在充分利用云南丰富而优质的民族文化资源,以云南独有的舞蹈属性和语言探讨云南各民族少儿的花样生活,作品将云南民族艺术牢牢驻扎于少儿舞蹈这一载体的沃土之上。此次学生艺术节部分舞蹈作品集中呈现出昆明乃至云南少儿舞蹈创作积极向上的状态,题材选择较往届要更丰富,有歌颂时代政策、讴歌时代英雄的革命历史题材和红色题材,有以民族民间舞蹈元素触碰现实生活的当代题材作品,有对舞蹈本体即少儿天性的探索和表达少儿天性的具有童真、童心、童趣的作品,还有表现中华文化博大进深的具有中华传统审美题材的舞蹈作品。这些均为之前云南少儿舞蹈学习和创作中较为缺乏的。我们甚至看到了此次学生艺术节的部分比赛作品在创作中主题立意的创“新”和出“彩”,能够透过作品感受到编导在接到任务后,主观上也有了“为谁服务、为谁演出、为谁创作”的任务明确指向性,所创作的作品绝大多数都与少年儿童学习成长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原创舞蹈要做到主题立意的都创“新”和出“彩”,则还需依靠舞蹈的结构、形式、语言、人物和故事等进行合理搭配与搭建,不能够简单的图解和标签化,如果将主题、立意生硬的表面化于作品的编排和呈现之中,就会让观演者失去阅后思考的内在含义。
  新时代下的少年儿童的舞蹈如何创作,怎样去选择题材,如何去立意,用什么视角去表达,跳什么样的舞蹈才能让少年儿童在舞蹈美育的滋养下快乐成长、舞蹈本身既要体现少年儿童的童真、童心、童趣、天性,精气神,还要承载着少年们的梦想、青春、欢乐与阳光。这就需要在题材选择及主题表达里构建当代审美、彰显时代精神和价值。当然,如果昆明学生艺术节的舞蹈比赛能够对标云南省舞蹈家协会举办的少儿舞蹈比赛“花儿朵朵”和中国舞蹈家协会举办的少儿舞蹈比赛“小荷风采”那样的创作要求和艺术品格将会更高。
  二、舞蹈作品在创作中主题和叙事语言的关联关系
  关于创作技巧或编舞技法,世间事,都是法无定法,只有当你掌握了所有的技法后,才可以化技法于无形之中。技法要因需而用,我们所学到的动机发展、调度变化等舞蹈创作的学术性生成,在真正在创作和编舞时这些都不完全奏效的,因为这些都是趋同的。最独特的还是题材、立意、结构、形式、语言和感受的方式,需要找到最恰当、独一无二的方式去表达你想要表达的内容。纵观此次学生艺术节舞蹈作品进行梳理与回顾,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还需加强。
  (一)艺术语言的提取与锤炼
  纵观此次比赛众多的少儿舞蹈作品,能够发现部分少儿舞蹈作品在艺术语言的表达与锤炼上还需多下功夫,作品中舞蹈语言的锤炼和新鲜度,关系到其创新与发展,是涉及作品创作是否成功的关键要素。编导应通过运用具有民族风格和属性的独特动作语言,创作出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新旋律,编导应注意动作、语言选择的准确性。编导在创编创作中找到属于这一舞蹈的独特语言表达,这不是原有原性动作形态的复刻,而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合理的转化,从而耳目一新。这需要编导的慧眼与功力,也需要具有一定的审美高度。
  (二)舞蹈主题、语言风格的展现、匹配与转化的合理性
  在这次昆明学生艺术节舞蹈比赛里还发现其它问题,诸如编导在进行主题舞蹈创作时,应选择与主题相匹配的风格性动作,否则两者之间不能产生勾连和共鸣。还有,找到与之匹配的风格性动作之后,要进一步转化为作品语言,进而支撑作品。倘若不进行创新性转化,则独特性便会流于一般,少儿舞蹈作品成立的重要因素,便在于风格动作转化为作品语言的过程。当然,还应对语言重新进行结构,要与作品结构、所表达之内容、动作风格三者之间产生关联和兼具合理性。
  (三)审美情感的表达、叙事结构的运用都应深入生活
  当下少儿舞蹈的创作要融入时代、融入学习、融入生活,反映现实、反映学子、反映校园生活,这便需要编导从现实生活当中进行关注、发现、体验、审视、思考、判断,将自己放到孩子们的生活中进行感悟,找到触动创作神经的内核,以及可以和少儿共情、共享的情感内核,才能创作出以孩子的视角观察生活、永不过时的好作品。建议年轻编导在少儿舞蹈的现实题材作品创作中,更多应基于情感判断和价值思考,即通过作品,传达给观众怎样的精神意识,继而感动观众,而这一切,若没有真实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则很难实现。
  三、作品题材独特和立意高远的把握与侧重
  透过昆明学生艺术节我们也看到了昆明乃至云南少儿舞蹈在创作方向上的题材和立意把握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根基的坚持与守护,以及创新意识的导向与探寻上。
  (一)创新意识的导向与探寻是当务之急
  纵观此次昆明学生艺术节决赛的少儿舞蹈剧目,能够感知到我们部分少儿舞蹈的创作创新意识还需提高,在我们看到了《云波里锦鲤跃》《小小建设者》《象往的生活》等舞蹈在此次学生艺术节新创作品里具有很好的创作导向意识之后,也看到了某些作品在主体上还略显个性不足,还停留在一般化的风格动作表演之中,尤其是艺术的创造力、感染力和符合孩童的天性、视角等创新的个性问题亟待解决。在作品的选材、立意、形式、语言、动作锤炼、空间调度处理等方面还有待提高。当然,通过此次学生艺术节一些作品的集中呈现,我们也能够看得出的某些作品的结构样式走出了新时代的步伐,让人看到昆明年轻的教育工作者和编导们想突破、想创新,想跟上时代步伐而进行的有意识的创作,这一态势让人感到欣慰。云南有着非常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形成了深厚的舞蹈底蕴,这对于云南编导来说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优势,然而从创作者的角度考虑,这种优势可能反而束缚了编导的表达,继而在创新的步伐和思维上、在突破原有固化观念上就没有那么大胆。凡此种种,我们的编导应重视舞蹈作品表达方式的创新,舞蹈创作中以主题、结构、动作、语言、节奏、音乐、服装等和时代同步伐,寻找符合当下审美趣味的表达方式。需要阐明的是,创新不代表不尊重传统,不代表不需要传承,而是表达方式的创新,是用于少儿舞蹈作品的题材、立意和舞蹈主体本身新的表达方式,这就需要年轻编导有大胆的选择、表达与思考。当然,这在创新的过程里需要有“度”的把握,所有的创新都不能离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尊重,不能漫无边际,或在仅仅是了解皮毛后的夸张诠释,倘若“度”的把握不够精准,则会失去本土原性文化的特点与特长。因此,新时代的少儿舞蹈作品创作,应在不丢失本土文化本身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做出适用于少儿舞蹈作品本身的转变,进而和时代节奏相吻合,这才会引发观众的共鸣。
  透过学生艺术节的这一台台充满童心、童真、童趣和具有地域特色的比赛作品,也涌现出一批质感强、辨识度很高的舞蹈作品,如《小小建设者》《家园》《象往的地方》《小书包大梦想》《彝山花潮》等众多作品,从创作样式和艺术表现上都展现出对云南少儿舞蹈的全新认识。作品从人与自然的蓝天白云中逐渐触及到现当代的校园生活,年轻编导从时代性、创新性上有不同程度的展现,具备了新的编舞技法和舞蹈语言,眼光离开了彩云之南的红土地,开始将“生活流”转化为“意识流”,有了表意优先的舞蹈意识,作品开始表达对生活的看法,而不只是图解和再现现实生活,这是一个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现当代意识极大地冲击着少数民族舞蹈,传统民族舞蹈表达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编导们正在寻求和艺术的重新探索、连接、建立,以此表达少年儿童的情怀与学生青春的细腻人文精神。这是非常难得的,这样的发展与创新,不仅是对自我的认识和突破,更是对少儿舞蹈作品舞台创作和自我定力的一大考验。创新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探索、突破、解构和重构的过程。
  (二)传统文化的坚持与守护,是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的艺术源泉
  透过这次学生艺术节的部分作品,针对云南昆明的这一特殊的地域人文、风貌人情,教育工作者和编导也要考虑如何在舞蹈作品创作中坚守传统文化的气象与品格。在此次学生艺术节作品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作品的粗砺性、古朴性和民俗性,这是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文化素材也是取之不尽的艺术资源。少儿舞蹈作品创作不仅要扎根于民族民间文化的土壤,还要以作品的形式进行创作与表达,这样就可以在作品中既看到民俗的粗粒质朴,也能看到智性文化幻化出的华丽与典雅。编导在创作少儿民族舞蹈作品的时候,要注意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既要追求作品的民族民间性,还要让民族舞蹈具有作品性。少儿民族民间舞也应有其独特的创作路径,即取于民间,转化为作品,还原于人民,这就要注意在转化的过程中,要有民族原性文化本身的古朴性,还应在时代精神发展的路径上具有智性文化典雅的特性。
  四、少儿舞蹈在创作中存在和要回避的问题
  (一)少儿舞蹈在创作也要谨防题材趋同,形成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创作现象;同类题材的集中涌现和同一题材的撞车绝对是“跟风”和创造力匮乏的体现。同一类型或同一题材的扎堆现象往往都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采风活动不够,缺少发现与挖掘的体现,是违背艺术规律的体现。昆明市学生艺术节《童心向党 阳光下成长》少儿舞蹈比赛24个节目里就有包括《小松鼠历险记》《排排坐·吃果果》《曙光》《我心中的河》等同类题材的作品,也有:《成长在祖国的怀抱里》《成长共和国》《筑梦新时代》《成长在阳光下》等同类型不同名字的节目齐聚扎堆现象。
  (二)少儿舞蹈起名也要有文学性和独特性,更要与舞蹈表达的题材立意本体相关,有些少儿舞蹈文不对题、名不对舞,缺乏文本创作,没有文本表述的舞蹈创作是只有感性的语汇堆砌式的创作方式,她缺乏理性的结构式的审视,即便有文本也是空洞且不知所云。甚至有些舞蹈起名 不加“·”怕不显“有文化”,在此次少儿舞蹈比赛里,一些舞蹈的名称多次出现一窝蜂这样的现象,名称里带“·”的作品非常多,在此次艺术节舞蹈比赛上就出现了诸如:《筑·梦》《彝娃·牛·家园》《逗·乐》《云波里·锦鲤跃》《排排坐·吃果果》等作品,似乎只有用“·”连接才显得很有文化,然而这个“·”在语言上毫无表现的空间。舞蹈作品名称首先要能看懂,又要能念出,更要有文化,还要符合作品内容。现在很多编导是将一些教学内容堆在一起,然后再起一个貌似很有文化的名称,“·”的盛行,就是这些现象的集中体现。有些作品用“·”表现两层意思的连接,有些则是为了引人注意、夺人眼球。
  (三)好的现实题材少儿舞蹈同时具有着观赏性、教育性、娱乐性、儿童性、时代性。选择现实题材,是从事舞蹈或从事少儿文艺创作应该向中国舞蹈家协会举办的“小荷风采”学习的地方,而少儿舞蹈创作学习,更应以现实题材为重要的营地。在创作现实作品时应该避免的问题包括:避免空泛地追求英雄的说教;避免诸如长征、黄河、传说、神话这类过于重大的题材;选择的现实题材应符合现实,不要使“民族性”成为“农村性”,不要把“农民性”编成为“群文性”;避免少儿舞蹈选择所谓的科技化、梦幻化、乱幻化。
  (四)昆明的学生和云南的孩子要多学多跳云南的民族民间舞蹈,民族民间舞在某些层面上说它不需要太大的编创,因为学习和传承本身就是一种态度,而绝大多数的民族民间舞蹈,只要掌握好风格、形态、动律、民族心态,跳出精神追求、跳出生命感就够了,这是民间舞的一个最高境界,而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少儿舞蹈并不多见。需要强调的是动作技术要符合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年龄,不能出现小大人儿的舞蹈,也不要出现假大空的剧目,更不能出现摧残孩子的各种技术技巧堆积的技术流。少儿舞蹈创作的隐忧就是作品存在题材雷同化、体裁晚会化、动作成人化、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属性不清晰、浅表性表达等诸多现象。
   众所周知,编舞永远离不开语言和结构这两大要素,结构是宏观的语言,是全篇的谋篇布局,独特的结构建立起每个作品独特的气质。语言是要在传统传承的基础上再发展,这所谓的发展,不仅仅是动作层面学习、变化,还要挖掘,解构和重构。要在语言的创作上,语言的锤炼,语言的新鲜度上下功夫,语言的创新是作品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创作出熟悉又陌生的语言环境,熟悉的元素,陌生的表达。要把民族的共性语言提炼幻化成具有自己个性的语言,来诠释作品,来表达情感。少儿舞蹈的创作也要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双创精神。民族舞是悠长的,但要以普世的价值出现,要有普遍的认知,共同的规律,创作理念也要有所超越,少儿舞蹈,既要掌握好风格、形态、动律、民族心态、跳出精神追求,舞出真情实感,跳出生命感,这是民间舞的一个最高境界,而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少儿舞蹈并不多见。
  五、编导的编创能力提升与直排教练的排练水准提升涉及到艺术进校园的人才培养
  此次学生艺术节舞蹈作品比赛中我们看到较多的运用大场面的“群像”表演,而细腻的、具有独立表达能力的单、双、三作品的小演员则较为稀缺,这非常遗憾,希望不要忽视对拔尖小演员的教育、培训和提高。昆明教体局在谋篇布局上还应该注重艺术教育和编创人才队伍的培养机制,通过这样的学生艺术节,能够看到昆明教育系统也面临着人才培养特别是顶尖人才能不能为我所用的局面,优秀儿童舞蹈作品应该有一流的编创人才的支撑,没有人才,创作、排练便成为无米之炊、无水之源,因此,应该尽量发挥教育系统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机制,解决人才参差不齐的状态是现阶段需要着力解决的方面。人才队伍培养的全面性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人才体系应是同步发展的,尤其是理论的梳理和导向,如何把创作融入到中华文化审美的评价体系中,以此为标准来带动少儿舞蹈创作非常重要。因此,对于人才队伍的培养,要注重共性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少儿舞蹈编导如果能够静下心,提高编创能力,不要被具体摊派任务和艺术节的比赛所束缚。编导是成就舞蹈作品创作的核心环节,要创作好的作品,平台的强力支持和个体的努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双重加持。 
  六、少儿舞蹈的创作观念升华与提炼,是实现优秀作品的必经之路
  创作优秀的少儿舞蹈作品,出品单位和编创人员还应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编导需要具有个体的、独到的审美能力,在同一主题题材中,从体态、韵味、语言等方面,考虑怎样做才能够使作品显得高级、深刻、回味无穷。另外,表现手段的审美、动作语汇的审美、民族文化的审美等,均是作品创作中多应考量的面向。昆明地区少儿舞蹈在未来发展中也同样会遇到与成人舞蹈一样的问题,那就是在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几个因素:第一是作品的主体性。艺术来源于人民,从人民中诞生,优秀的舞蹈来源于人民、来源于泥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文化,因此,创作的主体性应是人民,为时代而舞,为人民而舞时一定不能忽略主体性,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编导应遵循的创作原则。第二是作品的正向性。当下作品在进行题材选择时,应选用正向的、与时代同向前行的作品进行创作。第三是作品的艺术性。没有艺术性的作品,个性缺失、千人一面,对艺术性的强调,即就是如何把生活之实转化为舞台之虚,虚实结合、且言之有物才能形成真正有力量的作品。注重艺术性的关键在于注重其语言的独特与准确,好的舞台语言,即生活动作节奏化、节奏动作情感化、情感动作风格化、风格动作个性化,由此,作品才能鲜活。第四是作品的丰厚性。云南少儿舞蹈不单纯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它是综合的视听艺术,如何把表达的情绪,由诗情诞生出画意,以表意优先的方式,来将舞蹈本体和音乐、服装、舞美有效结合到一起,形成情境式表达,才能形成丰厚的、丰满的作品。第五是时代精神与当代价值。现实主义题材的舞蹈作品作品,不但要有浓郁的风格、娴熟的技法,更要赋予时代精神,具备当代价值。
  七、教育机构的支持、学校平台的搭建、社会编导的参与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优秀舞蹈作品的创作除了编导、演员的付出之外,平台的搭建、相关机构的支持也是重要的关键因素,此次“第三十三届昆明学生艺术节”的举办便是典型案例。
  从昆明学生艺术节平台对舞蹈发展“面”的支持上来看。由于昆明是云南的省会城市,继而集中了大量的编创人员,同时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也使得全国人民对其创作和发展都会充满期待。昆明学生艺术节以比赛的形式来推动少儿舞蹈作品的创作表演和赛制,极大的提高了幼儿园、小学和中学老师和学校参与的积极性,这也使很多年轻的编导有了实践的机会,所以大量的优秀作品得以出世,当然,现在的赛制还有提升的空间,诸如还应该召开作品分析评论研讨会,既要讨论作品本身的题材、立意、结构、形式、语言,也要讨论如何整体推进昆明地区乃至云南少儿舞蹈的创作、展演,这样的做法将会是具有非凡非意义的。好的作品出现,不仅是个人的成绩,还是学校艺术教育展示的硕果,也是整个教育系统艺术进校园的结果,还要让顶级专家团队进行点评指引,以比赛带动作品,使得昆明地区和云南少儿民族舞蹈创作呈现出正向的良性循环。
  此次第三十三届昆明学生艺术节的举办,我们还需从多角度探讨云南少儿舞蹈创作的未来走向。从今天幼、小、中学生舞蹈作品表现内容和舞台呈现上看,有与时代相接轨的当代题材,有与生活相呼应的现实题材,有结合传统文化的新表现,有依托民族文化的新挖掘,还有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互为表里的新手法。从这些学习和部分原创作品中,我们欣喜地感受到了我省少儿舞蹈创作,在过去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呈现出来的多样化、多元化趋势。舞蹈艺术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美育形式,衷心期望我省的少儿舞蹈艺术教育者、创作者们弯下腰,俯下身来,用孩子们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发现生活,紧紧扣住少儿舞蹈充满童心、童真、童趣的特点,注重“当代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结合,在新时代新思想的引领下,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多更好地创作出天真烂漫,绚丽多姿的少儿舞蹈作品,展小荷魅力,舞时代风采。

  作者简介:疆嘎,国家一级编导,云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舞蹈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主任,云南省评论家协会理事,昆明舞蹈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