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关注微信

首页>文艺热评>艺术大讲堂
春风大雅写雄奇——评杨正国山水画

  2021年4月的一个下午,我在云南丽江的某个山头,遇见了一株马尾松,这让我想起了山水画家杨正国。

  霜雕雪澡,朴素,倔强,雄奇。
  知道杨正国,缘于我管教学,学生多次在我面前讲起,云南大学给研究生上山水课,杨正国是最好的老师:讲解,示范,交流,不厌其烦,乐而忘返。及至见面,朴素得像一株马尾松,一见如故,是我心目中的样子。再看看他画的山水扇面,文雅深秀,风华潋滟,让我确信他是一株腹有诗书的马尾松!就这样,我走进了他的山水世界。
  杨正国痴迷写生,多年来浪迹在滇、黔、川、桂的田园山水之间,霜晨雪夕,餐风饮露,把自己站为一株松,坐成一块石,静默,勤恳,隐忍,褪除尘俗,与天地相往来,与花草相亲近,与笔墨相厮磨,他笔下的山水境界,一变二变再变而蔚然自成。
  胸中有万千丘壑,走向千山万水,方能云蒸霞蔚,气象万千,换句话说,中国画讲究师造化,但前提是师传统,写生既是写造化,也是写古人,最终写自己。这个道理,很多人不懂,但杨正国是懂的。他的《千崖秋气高》《翠壑丹崖》系列山水扇面可证:笔墨出诸石涛、大痴,色彩有大千青绿泼洒之爽辣,布奇运巧来于自然妙有,然而全幅格调是文雅的,精致的,清洁的,这是一种深绍传统的春风大雅气象。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杨正国的写生,自能写生意,开生面。

  综观杨正国近年山水文质俱佳者,有三类,其一扇面类,如前,兹不赘述,其二清新可人的田园小景类,其三大山水类,雄奇清越,蔚然成象。田园小景类,如《普者黑菜花箐》写生系列,用笔松灵,淡墨微染,池荷、蔬果、垂杨,远山、流云、田土,一派家园的气息,让人极易想起陶渊明的句子“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我相信,能画出陶渊明“春酒好风”气息的人,一定是个淡薄了流俗、胸腑间装满了瓜果蔬笋的生动的人,更是一个对土地、对炊烟家园时时眷顾的有情的人。这样的作品,在杨正国笔下,还有《建水磨玉大村写生》、《春耕不可迟》等一大批,非常符合他的情感格调。

  大山水类作品,全部为杨正国写生所撷获,如《虎跳峡》系列、《三峡门户》、《石宝寨》、《巴拉格宗》、《开窗放入大江来》诸作,长卷大轴,搜尽奇峰,舒云卷雾,山踞雄奇,云蒸清气,吞天吐地,呈现出雄奇清越的格调,是其山水面目自成、卓然秀出的代表。此类山水,杨正国放笔洒扫,傅抱石的散锋直皴、李成的盘旋卷笔,他应物而起,缘境生发,写出了豪纵磅礴之势;泼墨,则在用笔的带动下,淋漓中有所节制,流动,变幻,蒸腾出清越的气象。而且其对空白、流白、余白的处理,极为高明,黑白剧比,黑白相生,雄山峻水,苍烟虬树,在其笔下随写随生,水流花放。至于全幅经营,更是雄奇嵯峨,跌宕起伏,险象环生,最终履险如夷。这样的奇崛山水,在书斋悬想中,自然是不可能得到的,只能是实地写生、面对大千造化、妙手偶得的结果。中国山水到明清,既有程式化的一面,笔墨固然是精妙了,如四王,亦有奇崛出新的一面,形相固然是丰富了,如吴彬、龚贤,但如何合二者为一体,仍然一直是当代中国画创造的艰难课题。显然,杨正国通过万水千山地行走、千笔万墨地写生,为中国画这一课题贡献了自己的智慧。
  尤其宝贵者,雄奇而能清越,更是其大山水的独特贡献。
  贡献来自哪里?来自于如一株马尾松独立高岗、一位农人躬身于田野的数十年的勤勉的实地写生。

  当然,对写生的理解,杨正国也有一个渐入佳境的过程。他早年写生,实写眼前山水,后来渐渐觉悟,在高天大地中背过身去,写胸中山水,再后来写古人笔墨山水、胸中山水、眼前山水三者叠化的“山水”,这“山水”才有生命,有生机,有生气。此实为写生之正道。黄宾虹提倡国画“古法写生”,说:“写生只能得山川之骨,欲得山川之气,还得闭目沉思,非领略其精神不可。余游雁荡过瓯江时,正值深秋,对景写生,虽得图甚多,也只是瓯江之骨耳。”黄宾虹谙熟传统,自有“笔墨山水”,其写生,从山川之骨到山川之气, 该“气”正出于我所论的三种“山水”叠化的意象与境界。显然,杨正国山水作品也告诉我们,他对此亦有着一定的悟解。
  然而,杨正国是一个拙厚沉实的人,加上其早年的西画写生训练拘囿,他在写生上,步伐还可以迈得更大,更果敢,用王国维论诗词的话:“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也就是造境与写境、自然与理想的分寸拿捏上,杨正国还有长天大地,供他更果敢地行走与驰骋。
  好在杨正国早已在中国古典艺术的山水中振衣高岗,濯足长流,我们有十足的理由,期待更高远的境界会在他眼前、笔下出现。

  作者简介:
  王新,(197908—),湖南宁乡人,现为云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华文促会美育分会副主任,《江汉学术》编委,云南大学“东陆学者”,云南省卓越青年教师,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主持云南大学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省级课题6项,获教育部、中国文联、云南省政府、中央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人民文学》等全国文章奖励10项,在各大报刊发表术论文、作品100多篇,多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摘,从事艺术史论与视觉文化研究。著有《诗画乐的融通》(中国社科出版社,2012)、《见与不见——读图时代的视觉教养》(新星出版社,2014)、《孤往雄心:发现“德国学派”艺术大师全显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清水才华:关于乡土与艺术的风雅笔记》(东方出版社,2018)《德国学派艺术大师全显光谈艺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2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