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关注微信

首页>文艺专题>专题推荐>评论文章
发挥红色资源优势 培养边疆文艺人才

  文山州文联党组书记、主席边富斌

 

  云南省文山州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是“老山精神”和“西畴精神”的发源地,州内居住着壮、苗、彝、瑶等20多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6.6%。在文山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形成了以三七文化、铜鼓文化、句町文化、坡芽文化等为代表的大量相对独立、内涵丰富、特征鲜明的民族文化,是祖国民族文化的瑰宝。这里曾经走出了楚图南、柯仲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和文艺家,充分发挥文山红色资源优势,打造一支德艺双馨的边疆文艺人才队伍,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对繁荣边疆地区文艺工作,推动文艺创新,提高文艺服务人民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充分认清打造边疆文艺人才队伍的意义

 

  习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培养一批边疆文艺人才,是繁荣边疆文化、创作优秀文艺作品、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关键举措,必须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抓紧抓好。

 

  (一)推动边疆文化繁荣兴盛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边疆文化繁荣兴盛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文化机构、文化设施、文化体制、文化人才等诸多方面。长期以来,文山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州图书馆、州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集“党员之家”“妇女之家”“青年之家”“民兵之家”和“科普之家”为一体的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快速推进,州、县、乡3级文化事业单位全部编配到位。一流的文化设施,需要一流的文化人才来使用,才能发挥最大效能。当前,文山州在文艺人才队伍培养方面,还存在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专业化程度低、年龄结构有待优化、用人机制有待完善等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辐射力。培养一批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规模较大的文艺人才队伍,是提高文化机构工作效率、用好文化设施、创作优秀文艺作品和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的关键,也是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能否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

 

  (二)创作优秀文艺作品的需要。文艺作品的生产是高度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投入的是智力资源,产出的是著作权、版权等知识产权,满足的是群众的审美、娱乐、学习等精神需求,对创作者有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还要有高度的总结、凝练和升华能力。为保护和弘扬边疆民族文化,文山州不断完善财政投入和政策保障,扶持艺术精品的创作生产,涌现出了《坡芽情歌》《铜鼓姑娘》《幸福花山》《寻梦世外桃源》《太阳鸟母》《顶家女儿》《国旗下的老山》等一批参加全国、全省比赛获奖,在州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精品剧目。然而,对比丰富的边疆民族文化资源,文山州目前的文艺作品创作还存在精品不多、效益不高、影响力不大、品牌价值不明显等问题。人才是文艺创作的主体,培养一批善于挖掘边疆民族文化资源并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艺术家群体,对于活跃艺术创作、推出艺术精品和扩大文化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三)做强做大文化产业的需要。与普通产业注重资本和劳动力不同,文化产业更注重人才和创意,一个人、一个创意带动一个产业、一个门类的现象时有发生,如美国迪士尼公司的米老鼠和唐老鸭,历经近百年的洗礼而经久不衰,产业链涵盖动画、电影、游戏、游乐场、玩具等诸多门类,为迪士尼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文山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三七文化、铜鼓文化、句町文化、桃源文化、太阳文化、坡芽文化、版画文化等在省内外有广泛影响,有以“女子太阳山祭祀”“彝族葫芦笙舞”“壮族彝族铜鼓舞”等为代表的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以“闹兜阳”“壮族刺绣”“壮族纸马舞”“瑶族度戒”等为代表的省级项目44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素材。然而,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或者与国内发达省市相比,在拥有大量文化资源的条件下,文山州文化产业的质量规模、发展势头仍有很大差距,究其原因,产业人才的缺乏、文化创意的缺失是重要因素。培养一批文化产业人才,是打造文山特色文化品牌、做强做大文化产业的关键。

 

  (四)丰富边疆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文艺工作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面向基层、面向农村,才能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近年来,文山州文联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持续发力,深入开展“五个一”(一村一歌、一村一画、一村一字、一村一故事、一村一视频)文艺助力乡村振兴,打造“十百千万”文艺工程,“文化下边关、进军营”“大家乐广场舞”“文化进万家”“文艺惠民基层行”等活动,深受群众喜爱。但文山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民俗习惯各异、各种文化交织并存,大部分村寨较为分散,交通不便,人员集中困难,对基层文艺骨干有较大需求。当前,文山州基层文艺骨干存在的数量偏少、专业素质不高、组织活动能力偏弱等问题比较突出,一定程度制约了基层文化活动的普及,导致部分村寨文化活动仍以村民自娱自乐为主。培养一批基层文艺人才,对于发挥好文艺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作用,扫除颓废萎靡之风,意义重大。

 

  二、准确把握打造边疆文艺人才队伍的目标

 

  习总书记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结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文艺人才队伍培养的目标应聚焦于政治合格、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

 

  (一)政治合格。作家、艺术家首先是处于社会生活中的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的影响,并从中汲取创作素材和灵感,其作品无不反映着一定的政治观点和思想情感,创作者自身的政治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品的质量。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众多,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为激烈,要求文艺人才队伍培养对象必须坚守政治灵魂,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人生志向和创作取向,做到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大局不错位、党和人民需要时不缺位;坚定党性原则,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习总书记保持高度一致,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与党同心同德、为党立言发声;勇做文艺战士,善于通过文艺作品弘扬真善美,引领新风尚,面对文艺领域的假恶丑和低级趣味,敢于亮剑发声,批驳制止,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二)德才兼备。德是指个人品德、职业道德、价值追求;才是指艺术才华、艺术能力、艺术境界;德与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德才兼备,是文艺家的立身处世之本和事业之基。文艺工作者担负着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社会责任,文艺人才队伍必须坚定政治操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边疆建设服务,竭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发挥好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纯正道德操守,始终心系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职责使命,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守纪律规矩,强化作风修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保持文艺工作者良好形象;文艺素养较高,有坚实的人文知识基础和丰厚的人文素质底蕴,具备不同行业、媒介以及渠道实施跨界融合的能力,熟悉文化内容管理,掌握技术产品运行规律,善于设置主题,能够在庞杂的信息流中筛选文艺素材,准确归纳提炼,并进行作品创编,实施运营推广。

 

  (三)锐意创新。创新是挖掘作品深刻主题、丰富作品表现形式、提升作品艺术境界、使作品能经受住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根本途径。文山州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要将这些资源转化为财富,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贵在创新,也难在创新。文艺人才队伍必须敢于解放思想,保持思想敏锐性和开放度,不断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持续强化内容制胜、服务受众和互联网思维,让思想观念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拓宽知识储备,广泛涉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法律、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互联网知识,注重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打牢知识根底,为创新奠定坚实基础;注重内容创新,精准定位受众,善于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求共识、在多变中把方向,增强文艺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紧跟融合发展,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熟练掌握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运用,做到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文艺创作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

 

  (四)结构合理。文艺工作涉及面广,门类多样,人才培养周期长,难度大,保留难,保持文艺人才队伍的合理结构,对于实现文艺工作可持续发展,促进文艺繁荣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文山州面临着高层次文艺人才紧缺、年龄结构失衡、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培养文艺人才队伍,必须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对有潜力的艺术家,加大资助扶持和宣传推介力度,造就一批文化艺术名家和对外文化交流人才;加强对中青年文化艺术拔尖人才培养,鼓励支持他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他们开展艺术创作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实现人才队伍年龄梯次配备,有序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制定相关从业人员管理条例,明确准入门槛、工作机制、福利待遇、奖惩办法等,激发活力动力;同时,加强文艺编导、文艺评论、戏曲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等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保护,确保人才门类齐全。

 

  (五)规模宏大。无论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还是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都必须以人才为基础和保障,都需要人才工作来推动和支持。文山州共有8个县(市),104个乡镇,947个村(居)委会,15341个村民小组,文化系统新媒体新业态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基层文艺骨干缺口较大。打造文艺人才队伍,必须扩大培养范围,将民间文化人才纳入培养体系,实现“村小组有文艺骨干,村委会有文艺组织”;注重分层使用,将现有人才区分为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和重点培养对象3个层次,依据专业对人才数量规模需求,合理科学确定3个层次人员比例,拟制培养计划;坚持人才共享,打破单位、村寨界限,大范围调整使用各类拔尖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大范围走开岗位轮换、交叉使用的路子;坚持高端引领,制定实施更加开放灵活的文艺人才政策制度机制,在更宽广视野下谋划人才,大力引进、培养和用好高端紧缺人才。

 

  三、积极探索打造边疆文艺人才队伍的方法路径

 

  边疆文艺人才队伍培养是系统工程,必须遵循规律、综合施策,突出重点、持续用力,着力把抓思想与强作风、抓学习与强业务、抓制度与强基础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培养工作的层次水平,加快造就更多文艺名家和文艺骨干。

 

  (一)着眼固本培元,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引导培养对象牢记神圣职责,坚持正确文化立场,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化产品的社会效果,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打牢理论基础。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传承红色基因。发挥文山红色资源优势,开展“读战时血书家信、讲老山作战故事、唱老山红色歌曲、看老山红色影视”活动,组织培养对象参观麻栗坡烈士陵园、老山战场原址、西畴石漠化公园等,感悟“老山精神”和“西畴精神”的深刻时代内涵,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邀请战争期间赴前线慰问的艺术家、文山当地文艺战线老前辈作报告,宣扬文山先进典型,引导培养对象端正人生态度、继承光荣传统。严格组织生活。将培养对象纳入党团组织,利用党(团)小组会、支部党员大会等时机,组织学习《党章》《准则》《条例》等党内法规,强化党性观念;围绕“社会言论怎么听、灰色段子怎么看、网上帖子怎么跟”等讨论辨析,严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注重氛围营造。坚持把政治文化熏陶贯穿培养全过程,鼓足“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精气神,依托互联网平台设置专题学习网站,为培养对象搭建学习政治理论、交流心得体会的平台。

 

  (二)着眼德才兼备,抓紧能力素质提升。引导培养对象深入人民群众、深入社会实践,获取新鲜营养,进一步增强文艺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分类开展业务技能竞赛,在各单位遴选推荐基础上,州文联每年分类评定十佳文艺作品,定期召开业务质量评析会,组织问卷调查、观众征询、创意研讨、佳作赏析等活动,在打造上乘精品中增强精品意识。广泛开展业务学习交流活动,原则上县文联每半年举办1次、州文联每年举办1次,让优秀骨干走上讲台、分享经验,带动全员、共同提高。利用视频号等开办“文艺讲坛”,邀请州内外专家学者讲学授课,每年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骨干到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单位开展业务交流,开阔视野、掌握前沿、拓展知识。依托云南艺术学院、文山学院等开办“文艺人才”培养对象研修班,鼓励培养对象报考云南艺术学院、文山学院等院校艺术专业,掌握前沿知识,提升创新能力,推动学历升级。结合文艺人才常态化培养需要,适时制定出台文山州《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文艺工作者管理办法》,明确标准要求和奖惩办法,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州文联文艺网站开设“举报台”,对培养对象刊发的文艺作品,通过网络、电话、信函等方式受理监督举报,对抄袭模仿、调侃崇高、是非不分、搜奇猎艳等违反文艺道德的行为,一经发现查实,取消培养资格。

 

  (三)着眼造就“高峰”,探索“名师带教”路子。引导培养对象克服浮躁心态,甘于寂寞,心无旁骛,精雕细刻,勇攀艺术高峰,创作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力作。严格选聘选拔。由州文联研究确定重点方向的重点培养对象,制定人才帮带计划,有计划聘请一批国内外艺术大师、院校和文艺团体名家等担任重点培养对象的指导老师,建立结对帮带方式进行传承培养,每3年组织一次导师选配和对象遴选,每名导师可带1-2名培养对象,培养周期为3年,培养对象最多可连续培养2个周期,并在周期内取得相应成果。丰富培养方式。通过定期指导、联合创作、业务咨询、办班培训、实践锻炼、出国交流等途径,安排重点培养对象到名家大师身边学习研究,邀请他们来参加学术会议、科研成果评审,专家讲坛授课等,让培养对象有机会与“大师”学习对话,得到指导,秉承师源,迈向新高。抓好跟踪考评。每批培养对象培训期满,州文联组织进行考评,考评结果分为达标和不达标,不达标的不再列入下一批培养对象,培养单位每年底向州文联上报培养工作和带教情况报告,反映培养情况,提出改进意见。搞好相关保障。对带教导师颁发聘书、发放聘金,对贡献突出的中心导师人员,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带教导师退休后可继续承担带教任务;培训对象在培养周期内,无特殊情况不得安排调出或解聘,培养期满考评达标的,优先推荐为调职晋级和评优评先对象;对不符合标准的培养对象或带教导师,及时终止培养或带教资格。

 

  (四)着眼树好形象,严格作风纪律要求。引导培养对象知敬畏、明底线、守规矩,自觉维护文艺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凝聚思想共识。深入学习中央“八项规定”、云南省委“十项规定”,把“规定动作”内化于心,外化与形,使之贯彻到实践中去,贯彻到基层中去,贯彻到群众中去,使培养对象保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定力和韧劲。熟悉法规制度。开展“学法规、用法规、守法规”活动,以常用法规为切入点,深化法规制度学习,使培养对象全面、准确掌握制度规定,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做到“掌握基本的、熟悉常用的、了解相关的”,组织培养对象参观监狱、反腐展览,观看忏悔录、警示片,敲响警钟,常怀敬畏。弘扬“严实”作风。持续开展作风纪律专项整治,坚决纠治文艺作品文风不实、内容浮夸等问题,在弘扬严实作风中立起文艺人才队伍的好样子。深入调查研究。每年安排2至3批培养对象特别是缺少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到基层乡镇、少数民族村寨挂职锻炼、采风,组织上高山、下基层、走边关,发现更多温暖人心、打动民心的鲜活素材,在亲身参与乡村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火热实践中增强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

 

  四、严格落实打造边疆文艺人才队伍的保障措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文艺人才队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离开了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实现预期目标。

 

  (一)党委统揽,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要牢固树立“党管人才”的观念,把文艺人才培养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关心支持文艺工作,把好人才队伍建设方向,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大事,解决好人才队伍建设问题。要把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位,掌握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切实担负起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政治责任。要充分调动各级人才工作领导机构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文化部门牵头、各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艺人才工作新格局。要营造“党爱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的浓厚氛围,引导各单位树立培养人才就是促进发展、浪费人才就是妨碍发展的意识,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人尽其能、人尽其优”的浓厚氛围。

 

  (二)科学统筹,健全制度机制。要根据培养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会议,分析工作形势,查摆矛盾问题,研究解决办法,明确责任目标,确保培养工作有序推进。要借鉴工程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方法,按照“计划—实施—检查—纠偏”4个步骤,对培养工作实施动态管理;每年制定培养计划,坚持日常督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跟踪落实,动态纠偏,确保培养工作全程可控。要坚持效果和过程、形式和内容、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价、个人效果和整体作用“四个结合”,建立科学评估体系,通过听取汇报、考核检查、统计分析等方式,每年进行1次检查评估,全面检验培养效果,及时改进培养工作。要结合年底单位评先、评功评奖,对工程实施情况总结讲评,肯定成绩,查摆问题,反思整改。要及时表彰工程实施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对优秀的带教导师和培养对象,在评功评奖、职级调整、岗位使用等方面予以优先,立起创先争优的鲜明导向。

 

  (三)加大投入,搞好服务保障。要加大经费支持力度,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文艺人才培养工作课题研究、见学深造、办班培训、带教培养等保障开支,为文艺人才队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要保证公共财政对文艺事业的投入,其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适当提高文艺事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要扩大有关文化基金和艺术创作专项资金规模,加大对有较高水平、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山特色的优秀艺术品牌的扶持力度,完善投入方式,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落实和完善党的文化经济政策,鼓励、支持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品牌打造、文艺创演、群众性文化活动等文化领域,支持社会团体、组织和个人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增强文艺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