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关注微信

首页>文学>文学活动>散文诗歌
留在心底的涟漪
  ◎彭愫英

  一、澜沧江畔广播响

  微风吹皱一泓翠绿的江水,涟漪向着江两岸荡开,洒在水波上的阳光就像金色的鱼鳞。梭罗寨桥静悄悄,桥上没有身影和往来车辆。六(库)兰(坪)公路上没有行人,偶然有一辆车通过,在澜沧江峡谷里显得孤清。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地处滇西北的兰坪县全民动员防控阻击,对全县城区和乡镇主干道实施交通管制,乡镇实行村庄封闭管理。立春前一天,营盘镇封村了。与村庄有一定距离的大甸坝江畔人家,两户居民联手,砍下树枝横挡在路上,自觉封闭了通向六兰公路的路。

  年味渐渐淡了,春耕气息越来越浓,田野里陆续出现春耕农忙的身影。村民们在田里干活,有的带着口罩。尽管抗击新冠肺炎战役激战正酣,但大地并没有被乌云笼罩,春耕昭示勃勃生机。

  作为江畔人家的一分子,我融入乡村田园生活里,成为老百姓中的一员,在红土地上忙活。自家的土地在房前屋后,干活不必戴口罩。我只有一个口罩,这个口罩对于我来说异常金贵,只有到街上采购必须品,或到村里办事时戴一下口罩。娘家所在的村庄离家畔人家1公里多,婆家所在的村庄离江畔人家3公里多,两地间暂时不能往来,亲人们自觉地呆在家里,不互相走动,各自做好自己,有啥事通过手机联系。离江畔人家最近的村庄是梭罗寨,我家里住着的小和兄弟及妻子是梭罗寨人,他俩带着断奶不久的孙子。寨里有位90多岁的老人去世了,老人是小和兄弟姐夫的父亲,作为亲戚,小和兄弟不得不回去料理。听他说,镇里来人了,到梭罗寨对老人的去世病因进行调查。特殊时期,啥事都要谨慎对待,对此,村里人理解和支持。

  有一天,救护车从梭罗寨拉走了一位年轻人,他从外地打工回村里10多天后生病了。年轻人的家里人紧张,阿妈看着救护车远去流泪不止。村里人紧张,心悬了起来。小和兄弟的妻子抱着孙子,紧张地告诉我这事时,我也紧张了起来。没口罩没消毒液,防护装备薄弱的乡村,只有死守护卫村庄,在村外切断感染源,不放病毒进来。而今梭罗寨有个病人被响着警报的救护车拉走了,村里人不紧张才怪。我在心里祈祷,希望年轻人不会有事。紧张过后是平静,我们并不恐慌,该做什么事还是做什么事。疫情战相关的消息及视频看得多了,大家有了一定的心里承受能力;另外还有一种心理,在积极防控的情况下,若还有疏漏的话,那就只好听天由命了。晚上,传来了消息,年轻人的病只是普通的伤风感冒,不由得松了口气。第二天晚上,小和兄弟从梭罗寨回来了,向我们详细地说起丧葬事,说起年轻人生病事。年轻人的病确诊后,村里的空气也随着人的心情轻松了起来。办丧事的地方很冷清,村里人戴着口罩来吊唁,大多村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肯留在事主家吃饭,也不肯过长停留。疫情战期间,有一种所谓的冷漠叫做爱。

  在营盘街上,我买不到口罩也买不到消毒水。我戴着唯一的口罩站在药店门口,对着告示“口罩已卖完”“不戴口罩,禁止入内”发怔。口罩,口罩,这个平时不在眼里的东西,而今是如此可贵难求。古镇行人稀少,开张营业的商铺屈指可数。我想自己缝制口罩,送给自己送给家人,送给周边需要的人,但买不到缝制口罩需要的材料。路过营盘医院,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们在路边熬大锅药免费送给路人。我出门时没带杯子,为了盛一些大锅药回到家里喝,就近在小卖部买了一个保温杯。

  有一天外出办事,碧罗雪山上的晚霞吸引了我的视线,金黄色与墨色交织在天边,一束光穿透云层后又扫射在云层上,晚霞就像四维体,立体感强,让我看到多彩色图案。碧罗雪山的雪像个烤火取暖的孩子,被霞光暖着。身处离江畔人家6公里处,我决定徒步回家。儿时记忆的乡间小路,而今公路四通八达,故乡的每一点变化都让我心怀感恩。看到路口一个又一个疫情防控执勤点,我不由向值勤人员致敬和点赞。打赢疫情站,全民动员,县里、乡镇、村里,层层防控。做好防控,做好自己,不给疫情战增添负担,这是个人最好的出力。回到家,天黑尽了,小狗憨妞欢跳着迎接主人归。一轮明月挂在湛蓝的天空,一颗明亮的星星陪伴着月亮。山连绵,水如镜,狗吠声声。乡村的夜晚安宁,澜沧江峡谷月色优美。

  在红土地上劳动,我听不到在澜沧江峡谷回响的山歌,但每天都会听到广播声,早中晚各一次。广播声令我感到亲切和温暖,有时索性放下手里的农活,坐在田埂上倾听。广播有时播放新冠肺炎疫情的有关情况以及防控措施,有时通知村民打扫卫生,那些死角落不能落下,村干部交待得清清楚楚。播放完了疫情防控知识,有时会放上一段音乐,山歌在暮色中流淌。虽然这是广播播放的音乐,不是村民们在山谷里对唱的天籁之音,入耳却是别样温馨。伴随着每天的广播声,立春悄悄到了。

  除了广播和电视,手机成了村民了解疫情最便捷的工具,虽身居偏远之地,在通讯发达时代里,村民的信息不闭塞。

  看着各省派出医疗支援队奔赴武汉,看着部队开赴武汉,看着医护人员被口罩勒坏了的脸、防护服里如水浸泡的衣服、倒地而睡的疲惫容颜,读着武汉人的日记,隔着窗户唱歌互相安慰的情景,看着各地支援武汉运送物资的摄影作品,我为国难中万众一心抗疫情,坚决打赢疫情战的壮举感动得流下热泪。武汉不孤单,湖北不孤单,全国人民心相连。

  疫情就是命令,疫情就是责任。在这场沒有硝烟的战争里,怒江州的防控和宣传深入村村寨寨,深入人心,大家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不给疫情战增添负担,不给国家增添负担。

  坐在田埂上休憩,流淌在澜沧江峡谷的广播声抚慰心灵。浏览手机上众多信息,心与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同跳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人心是一杆秤。
  澜沧江水碧波荡漾春语,光秃秃的桃树枝冒出点点嫩芽,大地一片生机。

  二、口罩随感

  “戴口罩,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疫情防控战里,我看到最多的宣传莫过于这句话了。对于缺少口罩的乡村,面对这句话,觉得有点尴尬。

  这个春节,过得清冷。姊妹团聚县城,在年老的双亲身边过年,年味还没来得及品尝,就听到如魔鬼一样令人恐怖的名词,疫情紧急,召唤医务工作者速回岗位,当医生的小妹回医院上班去了。兰坪县城口罩脱销,幸好三妹平时准备了些。兰坪县城就像被人按下了暂停键,大街小巷及庙会的欢声笑语消失了,过年的喜气被口罩冻住了,人与人之间不再往来拜年,互相间的关怀被戴上了口罩。室内年味逼仄,人心向着武汉向着疫情战。疫情防控一天比一天严格,呆在家里,新闻联播成了全家老幼关注的节目。心系疫情重灾区,我觉得任何文字都显得苍白无力,在灾难和苦难面前难以下笔。

  初五,因兰坪县客运不发车,小妹夫和弟弟开车送我们一家三口人回老家营盘镇。我们把孩子送到位于营盘街的爷爷奶奶家里,夫君与我住在大甸坝江畔人家。从金顶镇经过啦井镇再到营盘镇大甸坝江畔人家,短短五十多公里的路程,我们经过4个检测点,签了4次名,由此管中窥豹兰坪县对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视程度。

  疫情战打响后,兰坪县与六库城间客运班车停止了,我回不了六库。正好学校处在放寒假里,我安心住在江畔人家,在房前屋后劳动,以一位村民的身份参与乡村疫情防控战。住在六库城里的一位朋友得知我缺口罩,有心支援,但两地间不发车,不知如何传递这份爱心。

  疫情就是命令,疫情就是责任,在这次全国乃至全世界处于沒有硝烟的疫情战里,怒江州的防控和宣传深入村村寨寨,有个想法深植人心,那就是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做好自己,不给疫情战增添负担,不给国家增添负担。在这场疫情战里,谁是最可爱的人?毋庸置疑,就是那些不顾个人生死扑在疫情一线的医护工作者。每天刷屏,看到戴着口罩的医生护士形象,感到可亲可敬。

  2月7日,我的眼窝一直潮湿着,眼泪没有干的时候,一个带着口罩的医生形象烙印在我心里。我永远记住了这个时刻:凌晨3点48分。武汉,一个34岁叫李文亮的眼科医生,这一天这一时刻牺牲在抗击新冠肺炎前线,他生前率先披露不明肺炎有关情况,被人们称为“吹哨人”。这个对疫情进行预警的医生,受到单位约谈、警方训诫,一纸训诫书刺痛多少人的眼睛。他牺牲当天,市民自发前往武汉中心医院敬献花束悼念,当晚自发打开手机与电筒射向天空送他走一程;全国各地诗人、作家写文悼念。我相信,李文亮医生牺牲的这一晚,北方下雪了,一朵又一朵雪花飘舞在大地上,飘舞在人心里。我相信,李文亮医生牺牲的这一晚,南方也下雪了,大地上的雪花飘舞在人心里。江畔人家,澜沧江边一个新生的码头旁,如雪月光洒在院坝里,一朵雪花,又一朵雪花,在心灵上下着,遥祭白衣天使李文亮,在心里送他走一程。疫情防控战,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发生,也暴露一些弊端,值得思考值得纠正,以免今后再有类似悲剧发生。

  这一天,我们去了一趟营盘街。营盘街静悄悄,只有两三家药铺与超市开门。关闭的门扉,关闭的店铺,昔日热闹的小镇安静得连根针掉下来都能听得到,居家闭户防疫情,连声音也隔离在屋子里了。超市门口,挂着牌子,牌子上写着:接政府通知,不戴口罩不准进入。问了开门的4家药铺3家超市,都没有口罩。我在视频上看过制作口罩的方法,材料是纱布、保鲜膜、棉布。超市里没有纱布也没有棉布,幸好有毛巾,有保鲜膜。封村前一天,我们到街上买东西,我没有买到缝口罩的材料,一个星期多的时间过去了,我依然买不到。我买了10多条毛巾,买了一些保鲜膜,还买了针线盒,心想,只能因陋就简了,制作几个毛巾口罩。

  云南一位作家倡议:疫情警报尚未解除,请大家不要大量囤积口罩,倾巢之下并无完卵。每个人都蜂拥而上抢购、囤积口罩、酒精等,意味强占了很多人的资源。请记住:别人的不安全同时也是你和家人的危险。从自己做起,团结一致共渡难关。这位作家的倡议得到更多作家的呼应和转发。作为一个在乡村生活,被口罩困扰的人,我为这位作家的这份善良举动感动。

  “感动”,这是疫情战以来,我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汇。疫情战中,点点滴滴触动灵魂的事太多,没有什么比“感动”一词更妥当地表达一个人的内心了。

  乡村的夜宁静安详,小狗憨妞的叫声格外响亮。牵挂当医生的小妹,打开手机却不知道对她说什么,我在微信上只给她留下了3朵玫瑰花和3个拥抱的表情。

  三、散漫的思绪

  早上天阴,澜沧江峡谷徒然变冷。蜗居江畔人家,连日来享受灿烂的阳光,我有点不习惯忽然而至的寒冷。心念北方,想象雪中小路上留下的深深脚印,忍不住舀起一瓢澜沧江水,装上一点澜沧江的细沙,委托春天的信使带去一份如水清澈的问候和一份如沙诚挚的祝福。

  母亲给我打来电话,问道,你们吃元宵了吗?我回答吃了。今天是元宵节,处在疫情战期间,春节的最后一天里,能否吃上元宵成了亲人间互相安慰。这个元宵节,沒有了过往中耍龙和鞭炮声,没有了过往中的亲友和相邻间往来祝福,吃起元宵缺少了一份快乐。

  下午,太阳出来了,澜沧江峡谷的寒气消退了。沐浴着阳光,心也跟着暖乎。与小和兄弟的妻子闲聊,她向我描述易地搬迁的新房子。她家是建档立卡户,易地搬迁到沪水市上江镇,拥有3室1厅1厨两个卫生间两个阳台的房子。他们抽签到的房子在5层楼,那栋楼共有8层楼。说起新居,小和兄弟的妻子一脸阳光,说房子挺好的。她表示遗憾,报名易地搬迁时,家里户口本上只有老两口和一双儿女名字,儿媳和两个孙子都没有。易地搬迁的房子有80平方米,两个孙子长大时,住房会有点拥挤。上江镇被誉为怒江州粮仓,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小和兄弟的妻子对易地搬迁地比较满意。我问她易地搬迁到上江的梭罗寨有几户?她说,不多,只有两三户。兰坪县有县城易地搬迁安置点,营盘镇有大水塘易地搬迁安置点,梭罗寨大多数村民报名兰坪县城或营盘镇大水塘易地搬迁安置点。

  “阿姐姐,你们学校在哪儿?”她突然问我。

  “在大练地村。离上江13公里,离六库城13公里。学校大门那儿有个显目的碑,写着怒江州职教中心几个字。”

  “哦,我知道了。那是一所美丽的学校。”

  “是哩,我们学校很美。”

  我简单地向她说起了学校从城里搬迁到大练地村的历史,讲起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以及农民讲习所对乡村劳动力举办的各种实用培训。她一边听一边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她抱着的小孙子在咿呀学语里,大人笑时,孩子也跟着笑,笑容就像蓓蕾初绽的桃花。

  我挂包帮的建档立卡户户主也姓和,我也叫他小和兄弟。我校扶贫联系点在兰坪县兔峨乡花坪村,一部分村民报名泸水市上江镇大练地村易地搬迁点,一部分村民报名兰坪县城易地搬迁点,还有一部分村民报名免峨乡政府所在地兔峨街易地搬迁点。小和兄弟家易地搬迁到免峨街,3个孩子加夫妻俩,五口之家,享受100平方米的住室。夫妻对新居表示满意,尤其妻子,说孩子读书方便了。大女儿在珠海读书一年后回到了家里,二女儿在兔峨中学读书,小儿子在兔峨小学读书。丈夫与同村伙伴常年在外打工,妻子在家门口打工,以便照料读书的孩子。小和兄弟说春节过后还到浙江打工。我们说好,春节过后我回六库城,路过兔峨街,到他家新居做客。谁料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导致兰坪县封闭村庄管理,各人呆在家里,不能互相走动。我停留在营盘镇江畔人家,不能如约去兔峨乡兔峨街易地搬迁点小和兄弟家新居做客,小和兄弟也没能出门打工。

  我让夫君带我到玉龙桥看看。澜沧江大电开发后,江畔人家下游有了大华电站,上游有了黄登岩电站。电站蓄水发电后,江水淹没了澜沧江上颇有历史意义的人马吊桥沧东桥,还淹没了公路桥甸尾桥。经过江畔人家去往石登乡、中排乡的公路有一段淹沒在江水里,新兴的公路桥梭罗寨桥和玉龙桥伫立在澜沧江峡谷。站在江畔人家,每天面对澜沧江水和碧罗雪山,观赏梭罗寨桥倒影江面的景致,听着江对面梭罗寨的广播声,我对江畔人家侧背后的玉龙大桥充满兴趣。玉龙大桥座落在营盘客运站旁边,客运站附近的小摊位空空如也,没有了热闹的叫卖声和忙碌的身影,木头搭建的简易桌及油毛毡房显得简陋不堪。眼前客运站大门紧闭,铺面大门紧锁,那些紧挨着停在玉龙桥头等乘客的农村客运车没了踪影,客运站对面检测点设置路障的彩色线尤其显目,执勤人员严阵以待。

  玉龙河从古盐镇啦井而来,汇入澜沧江。河与江交汇处,不远处有一个芦苇滩。小时,我与小伙伴们时常到芦苇滩游泳嬉戏。芦苇滩上方是公路,离公路不远有个电站,从这个电站出发,转两个山弯,又有一个年代更长的电站。村里人把两个电站分别称为新电站、老电站。站在高高的玉龙桥旁,望向谷底,芦苇滩、公路、新电站都沒了踪影,被淹没在澜沧江水底,公路通过玉龙桥向石登乡、中排乡而去。新电站旧址变成一潭碧水,成了澜沧江的一个洄水湾,分不清哪是玉龙河水哪是澜沧江水。玉龙桥飞架水面,山谷蜿蜒,山峰连绵不绝。

  我们从高处下到谷底。漫步江水边,浅处的水清澈,可见枯枝、淤泥和石头,深处的水碧绿,不知水有多深。山伟岸,一江如玉,令人不由喜爱沧江水。江对岸,有一个垂钓人,相隔较远处,有一个人在挖地。诺大山谷,只有隔水对望的四人。从谷底仰望,玉龙桥显得高耸入天。耳畔传来了童年的笑声,来自碧水深处,来自记忆深处。

  近几年来,随着林业扶贫力度加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老百姓心里,澜沧江植被恢复有了较大改观。站在玉龙桥高大粗壮的桥柱旁,观赏对面山坡风景,层层梯田盘旋向上,一棵又一棵果树苗挺着胸脯站立在山坡上向我们招手。我听一位朋友说过,这片果林是以他为负责人的公司承建的。老百姓无偿拿出土地,政府通过招标选定企业给百姓种好后并管护3年,成活率达到95%以上,最后交由农户受益。共分为建设期和管护旗两个阶段,过程中当地老百姓有劳务收入,产业见效后有销售收入。江风吹拂,看着一坡梯田上可爱的果苗,不难想象眼前的荒坡变成花果山的情景。国家对脱贫攻坚的投入力度,在澜沧江畔品读,心生感佩心神振奋。

  乡村的夜,一轮明月照得大地银白。澜沧江两岸村寨的灯火就像一地撒种的星星,闪烁着现代乡村故事。后半夜,下雨了。第一场春雨来到澜沧江峡谷,大地上的植物拔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