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关注微信

首页>作品展示
抒写云岭大地上恢弘灿烂的文艺星空
  云南是我国西南边陲的一颗璀璨明珠,历史悠久、生态优美,底蕴深厚、人才辈出,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族文化、辉煌的革命文化、动植物多样性等在这里孕育升华,境内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悠久灿烂、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学艺术。在云南这片文艺的沃土上,蕴藏着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文化资源,这些成为了云南文艺繁荣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脉资源,构成了云南现当代斑斓多姿、独具魅力的文化景观。在建党百年奋斗史的新中国文艺篇章中,云南文艺事业在党的坚强领导与正确指引下,已走过了70多年的光辉历程,云南文艺事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13个文艺门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可喜局面。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云南文艺界始终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以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为创作导向,广大文艺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积极开展“讴歌新时代 共筑中国梦云南篇章”,推出了大量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大美云南的优秀作品。 
  在新中国成立后谱写的云南现当代文艺篇章中,党始终把云南文艺事业作为社会主义整体文艺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文艺工作的行进方向,激发文艺创作的不竭活力,使云文艺事业在不同的时期都取得了巨大发展,收获了春华秋实的丰硕成就。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和梳理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与现当代云南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关系,对于我们在“云南特色”的维度上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准确把握文艺事业的前进方向,努力争取新时代云南文艺事业大发、大繁荣,都是大有裨益且十分重要的。
  一、新中国成立后,云南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贯彻党的路线、文艺方针、政策,云南文艺呈现出百花怒放、精彩纷呈的可喜局面。
  多彩云南,文脉绵长。在新中国成立后七十多年的流金岁月里,打开现当代中国文艺恢弘灿烂的画卷,云南文艺历来是其中引人注目的重要篇章。文艺滇军紧随时代潮流,砥砺前行,涌现了大批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各民族优秀文艺名家,推出了一批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形成了独特的文艺风景线。
  新中国诞生后,从上世纪50年代起,党及时提出繁荣发展文艺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提倡“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等。“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也是文艺的生命。云南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党的文艺路线和政策指引下,掀起“写人民、为人民、服务于人民”的新中国文艺一次又一次高潮,开启了文艺欣欣向荣的新局面。云南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更是满怀获得翻身解放的喜悦,饱蘸激情创作出瑰丽诗篇。傣族诗人康朗甩的组诗《北京的诗篇·见到恩人毛主席》字字句句情真意切:“恩人呵!毛主席/我是勐巴纳西飞来的一只小鸟/我带来了二十五万双眼睛/双双眼睛都想看到您;恩人呵!毛主席/我是澜沧江边飞来的一只小鸟/我带来了二十五万颗心/颗颗心都等着献给您;恩人呵!毛主席/我的眼睛看到了您呵/金子在眼前不会再闪亮/宝石在我眼前不会再发光!” 傣族诗人康朗甩别具韵味的艺术构思和优美迷人的诗歌境界,唱出了各族人民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深情,显示了和睦、团结、进步的新中国民族大家庭的繁荣景象,抒发了对党和新中国、对人民领袖、对新时代的感恩之情。在这一时期,云南通过接管和组建文艺机构、积极对文艺界进行社会主义文艺思想改造,深入贯彻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创作了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文艺创作生机勃勃。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五朵金花》《阿诗玛》《芦笙恋歌》《山间铃响马帮来》等影片,在全国乃至世界引起了轰动。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云南的文艺事业,尽管经历了曲折,但在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指引下,仍然在不断地发展壮大。特别是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双百”方针重新成为党和政府发展文艺的重要方针,复出之后的邓小平于1978年3月16日代表党中央在《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对于学术上的不同意见,必须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展开自由的讨论。”在1979年10月30日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邓小平再次重申,在文艺工作中,要“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此后,从江泽民、胡锦涛到习近平,党的几代主要领导人都反复强调“双百”方针的意义,高度重视“双百”方针的实施。事实上,在新中国成立后到建党百年的新时期,党在文艺工作中都坚定不移地执行“双百”方针,使得云南文艺的道路越走越宽,云南文艺冰山一角透射整座高峰,文学、美术、书法、音乐等门类以集团冲锋的形式,以强劲的势头,占据了各自的高地,获得了鲜花和掌声,其他的艺术门类也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展示了自己的风彩,合成了时代的强音,有力地保证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与稳步前行。
  改革开放40年来,云南文艺界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春天,云南省文艺事业始终与改革开放同行同向,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为动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新时期,是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云南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云南围绕“以创作为中心”,实施“作家聘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广大文艺家的创造力,迎来了创作发表总量和影响力的历史最好时期。2003年以来,通过实行“重点文艺作品扶持”等计划,推动了精品力作的创作,不断扩大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工作,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出席中国文联十大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文艺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时代发展对文艺工作提出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当代文艺创作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这既是对文艺界的鞭策,也是对文艺界的期望。文艺界不仅应以此为总结当代文艺发展的出发点,而且应以此为未来的努力方向即创作出中国当代文艺“高峰”。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文艺发展的“高原”与“高峰”的关系的基础上强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这种人民不断提高的精神需求是不满足于当代文艺有“高原”缺“高峰”的发展状态的。这不仅是对中国当代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基本矛盾,即文化艺术的多样化发展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个发展方向之间的矛盾的科学解决,而且对开展科学的文艺批评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其次,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文艺的“高峰”不是一般文艺的“高峰”,而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高峰”。如何创作出社会主义文艺的“高峰”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作出“高峰”首要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即“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接着,习近平总书记从作家艺术家、社会生活和文艺作品三个方面对创作出文艺“高峰”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作家艺术家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国作家艺术家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在社会生活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作家艺术家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在文艺作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作品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认为“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 习近平总书记以上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做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文艺思想,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文艺工作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为新时代的文艺发展吹响了前进号角。此后,云南文艺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实施重大历史题材和重大现实题材文艺创作工程,引导文艺工作者自觉把个人的艺术追求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潜心创作、倾情奉献,努力实现文艺创作由“高原”向“高峰”迈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民族文化强省注入了活力。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作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要积极加以支持和发展"的重要指示后,云南省文艺工作者把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激发云南文艺繁荣发展的强大活力,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更好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党和国家的事业服务,2015年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文艺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和重大举措,走出了一条充满活力、凸显实力、独具魅力的云南文艺发展新路子,把云南建成了特色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新高地”,让文艺之美闪耀云岭高原,让云南文艺发展富有文艺温度、拥有强大精神动力。在全国文艺百花园里不断绽放云南风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为中心环节,以打造文艺滇军、构建云南文艺升级版为目标,大力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各个艺术门类百花竞放、异彩纷呈, 重点打造了“七彩云南”“香格里拉”“茶马古道”“西南联大”“聂耳音乐”“郑和下西洋”等文艺品牌,推出了一批具有中国风格、云南特点、时代精神,接地气、扬正气、有人气的优秀文艺作品。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戏剧“梅花奖”、舞蹈“荷花奖”、杂技“金菊奖”、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等国家级重要文艺赛事中不断获得重要奖项,在全国性重要艺术活动和项目中参与性、入选率处于先进行列。如:舞蹈《云南映象》、京剧《凤氏彝兰》《白洁圣妃》、杂技《男女绸吊》、花灯《梭罗寨》《千里送鹅毛》《回家》《喝三秒》、滇剧《西施梦》《水莽草》《大唐公主》、话剧《打工棚》《搬家》《独龙天路》、歌舞《五彩云》《云岭天籁》《佤部落》、舞剧《诺玛阿美》《走婚》等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自2014年设立国家艺术基金以来,云南省累计获得资助项目115个、资助金额6983万元,项目数量位居西部第三。电影《独龙之子》获得2016年第16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提名奖。电视剧《锻刀》获得2017年全国电视剧收视第一名,获得中央电视台电视剧突出贡献奖。广播剧《永远的更路簿》获得2017年第14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西南联大》获得国家广电总局2018年理论文献片类优秀奖。纪录片《落地生根》(第一季)2019年获得第13届中国纪录片创优评析社会类一等奖。《都是一家人》列入2019年全国优秀电视剧目,获得2020年第32届电视剧“飞天奖”提名奖。最近热播的电影《一点就到家》推动普洱咖啡销售额大幅上涨。舞剧《流芳》、话剧《农民院士》等一批文艺精品百花齐放,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一批美术、雕塑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等收藏。
  云南省文联与省民宗委通过立项筹资600多万元,创作完成了13部云南世居少数民族人文影像志纪录片和系列丛书。其中,有记录贡山县独龙江乡独龙族的纪录片和精品图书《秘境独龙江》《灵动的河谷·独龙族》和记录怒江州怒族、傈僳族、普米族脱贫攻坚的纪录片《雄奇怒江》《三江之子·傈僳族》《汉藏走廊·普米族》和精品图书《怒族秘境》《傈僳印象》《普米清音》公开出版,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1套综合频道等主流媒体及全国各大视频网站播映。同时,邀请国内知名文艺家以脱贫攻坚为题材,创作了歌曲《秘境天堂》《大美会泽》《红高原》,多次在央视展播;创作表现独龙族脱贫攻坚的报告文学作品《怒放》,小说《猪嗷嗷叫》《竹笋出林》《易地记》和反映云南边彊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脱贫攻坚的长篇纪实文学《独龙春风》《太阳转身》;创作了独龙说唱《主席回信到边寨》,参加2019年中国曲艺家协会在北京举办的“向全国人民汇报”庆祝中国曲协成立70周年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并重新编排使其成为长期在当地群众中巡回表演的节目;创作反映云南异地搬迁伟大工程的系列摄影作品《不应回归的迁徙》,在北京、云南等地展览。
  2020年8月,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揭晓,云南有3位少数民族作家作品获奖,其中彝族作家吕翼作品《马嘶》获中短篇小说奖,回族作家段平作品《宋文骢——从游击队员到歼10之父》获报告文学奖,白族作家李达伟作品《大河》获散文奖。至此,在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十二届评选中,云南少数民族作家获奖累计104人次,数量为全国之最。其中李乔、张长、晓雪、饶阶巴桑、鲁若迪基等少数民族作家多次获奖。据统计,近年来云南的少数民族作家入选中国作协少数民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32人次,入选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出版扶持6人;鲁迅文学院举办少数民族作家培训班,云南少数民族学员历届人数均为全国最多,并且,云南拥有全国民族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少数民族作家队伍,目前有中国作协会员130人,占全省中国作协会员总人数305人的42.62%;有云南省作协少数民族会员737人,占云南省作协会员总人数2394人的30.79%。充分表明云南少数民族作家已经成为全省文学事业发展繁荣的骨干力量。同时,云南25个少数民族都有了自己本民族的知名作者,白族、彝族、纳西族、哈尼族还形成了本民族作家群体。云南15个特有少数民族不仅有自己本民族的中国作协会员,而且都有作家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二、当前云南文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云南文艺繁荣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一个民族文艺大省的地位仍不相称,远没有起到带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还面临许多困境,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文艺产业规模偏小。当今文艺产业越来越集约化方向发展,而目前云南文艺产业发展不是很充分,呈现出散、弱、小,社会化产业程度不高的状况,真正具有竞争力、集约化的大型文化产业的运营企业只有极少数几家。就云南现有的产业运营规模看,已是远远低于发达地区,如北京、浙江等,也低于西部地区如四川、陕西等。 
  (二)发展地域不平衡。云南文艺产业发展差异较大,没有形成统一的区内市场。大多数地区尚处于初级阶段,在这些地区之间,尽管有的起步早些,有的起步晚些,但基本上都是“小打小闹”。大体的规律是,凡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市县,思想观念越解放,文化产业也较发达;而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则思想观念就比较保守,文化产业也不受重视。云南各种文艺资源虽然丰富,但没有实力择机合理开发乘势而上,以致坐失良机。这一规律也显现出各地文化产业内部的企业和部门发展的不平衡。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集中表现为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新兴的文化产业比重偏小,基本上以传统文化经营为主,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如软件业、影视业、会展业、音像业等发展缓慢,有的传统产业如出版业急需用信息化、数字化对其进行改造,使其结构优化,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但进展一直不快。此外,不少市县的文化产业结构雷同,各自为战,搞的产品项目大多一窝蜂,同一产品同一项目重复生产重复建设,小而全小而散,质量没有保证,没有着力发展地区独特的文化产品项目,进行同板块大手笔的资源整合,难以形成互通有无的文化产业链,造成总体落后。
  (四)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一些地区未能有效地培育新兴文化产业,而且即便是确定了重点培育也是呈现开发周期长更新慢的状况,应用现代科技改造抢救传统的民族文化资源很不充分,致使有些优秀的民间文化濒临消亡。受产业规模和集约化小的限制,对丰富内涵的文化资源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创新,尚无法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导致发展后劲不足,使得文化资源和高新技术结合的高附加值和高回报的品牌文化产品难于批量涌现。
  (五)文艺经营市场活力不足。表现在文化经营部门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大多数为中小经营户,缺乏龙头企业;经营运行机制僵化,冗员多,经费短缺,设备陈旧,经营活力不足,虽然也组建了一些企业集团,除个别有点起色外,多数经营情况一般,效益不理想,没有在全国叫得响的企业和文艺品牌。
  (六)基础设施仍需加强。云南省产业的基础设施多数比较落后,近几年虽然加大了投资,但因历史上欠帐太多,有些陈旧落后的文艺设施不能及时更新和改善,公益性文艺事业发展缓慢,有时举办高品位的文艺演出没有合适的场地。
  (七)认识滞后和发展观念落后。许多人甚至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眼中,文艺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属于精神层面,只具有政治教育功能,是活跃群众生活的娱乐活动,或者说是改善投资环境的一种手段,和物质的增长相比实在难以衡量,不容易出成绩。没有认识到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更没有看到文化的产业属性,其本身可作为产业来运作,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思想观念仍停顿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认识上,致使文化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制约。
  (八)文化消费市场不活跃。一方面消费能力偏低,城乡居民文教娱乐用品和服务的消费支出仅及发达地区一半不到。此外,市场法制法规建设起步较晚,消费市场经营不规范,手段粗放,没有形成规范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
  (九) 改革力度亟待加强。尤其是在推进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思路不够开阔,手笔不够大气,力度明显不足,还存在一些体制性、制度性的障碍需要突破。
  (十)文艺人才比较匮乏。随着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数字视听、出版发行、演艺娱乐、影视、网络文化、会展博览等新兴文艺产业的迅速扩张,在这些方面人才匮乏问题凸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艺产业向广阔的新兴领域发展。
  三、当前,发展和繁荣云南文艺的方法和对策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着力推进文艺繁荣发展,是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云南少数民族文艺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我们也要对云南少数民族文艺事业客观存在的差距和短板有清醒认识。目前,云南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少数民族作家作品还不够多,不足以代表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较高水平;各少数民族文艺发展不平衡,有的少数民族还缺少有代表性的本民族作家,有的少数民族作家队伍出现断层现象,有的少数民族文艺创作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今后,要围绕瞄准"文艺滇军"目标, 打造云南文艺升级版,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根据云南文艺波澜壮阔的变革实践谋篇布局,对文艺政策进行必要调整,提出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方法和建议,使文艺导向更加精准科学,以精品奉献人民,敢于创新、推陈出新、坚定笃行、努力突破,奋力打造一批精品力作,实现云南文艺发展新作为。
  (一)实施互联网+文艺”工程,促进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融合发展 
  在网络空间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组织开展网上文联、网上文艺家协会建设,建立健全省各级文联、作协、文艺团体、院校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的网络自媒体平台,整合省文联、《边疆文学》杂志社、省社科院现有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进一步提升网络平台建设。
  (二)坚定高质量发展路线,让文艺“高原”上“高峰”耸立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立足新时代,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主线,坚持走中国特色少数民族文艺发展道路,着力完善推动少数民族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奋力谱写云南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新篇章。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聚焦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排头兵和中国最美丽省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以及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讲好云南故事,担负云南文艺发展新使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人民、讴歌人民、文艺惠民,确保艺术之树常青,激发群众奋斗精神,温暖群众心灵世界,创造云南文艺发展新价值。
  (三)扩大国内外区域性人文交流
  利用省会城市昆明的各方优势,加强与国内外的文艺交流活动。国际上,开展与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和地区文化机构的互访交流与合作。规划打造区域性国际艺术交流平台和艺术品交易中心、中外艺术长廊或艺术场馆和东南亚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代表性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培育成为区域性国际艺术交流交易平台,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作品交易中心,展示昆明的城市包容性和国际性,营造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文艺氛围。
  (四)建设云南新文艺聚落群
  新文艺聚落群是指具有集聚性、交融性、园区性、产业性的从事文化艺术创作生产及文化艺术活动的实体空间组织。相较于新文艺组织,新文艺聚落群规模更大,功能更强大,资本运作能力更强,是云南新文艺聚落的典型代表,更多地表现为“文艺+互联网”、“文艺+旅游”、“文艺+科技”、“文艺+设计”、“文艺+传媒”、 “文艺+非遗”等由文艺衍生出的新业态,不断优化文艺内容的生产供给和服务。
  (五)努力把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优势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组织、引导和鼓励创作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题材优秀文艺作品。以民族民间节庆、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月等公益活动为平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选择一批既有广泛群众基础、又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少数民族先进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榜样的力量感染人、鼓舞人。
  (六)提高少数民族文艺创作水平,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和重大工程
  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扶持代表国家水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优秀艺术品种,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不断推出文艺精品。大力支持和鼓励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单位、文艺院团以及各领域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创作生产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文艺作品。进一步办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文化活动,推动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相互交流、和谐发展。
  (七) 组织开展各民族特色文艺活动,并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依托云南丰富厚重的民族文化资源,坚定不移地挖掘、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民间文化、风土文化、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努力创作出无愧于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艺术精品,打造云南文化品牌,让云南民族文艺走向全国、打入世界。
  开展民族文艺创作评奖活动,推广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图书,加强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扶持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抓好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建设文化新型智库力量等,打造出一批弘扬优秀民族传统、讴歌民族时代精神、体现民族特色魅力的民族文化艺术精品。
  (八)深入挖掘民族文艺内涵,延长民族文艺旅游产业链条
  从云南实际出发,以时代要求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民族文艺资源和特有的自然人文环境为依托,以挖掘、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为根本,以市场化为手段,因地制宜,因品而异,灵活采取各种开发思路和模式,不断创新和提高旅游产品的文艺品位,真正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要用文艺这条主线将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连接在一起,逐渐构筑文艺+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立体多层次的民族文艺旅游产业经营体系,拉动经济社会发展。
  (九)更新创作观念,创新文艺样式,创作出具有中国气派、彰显云南特色的文艺精品。
  要加强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身理论修养,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知识储备,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与审美情操,在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的同时,沉下心来十年磨一剑,摒弃浮躁,甘于寂寞,以人格映照文格、锻造风格,为创作精品力作不断努力。要主动适应新兴传播工具特点和人们审美情趣变化,善于运用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抖音等新兴传播手段,努力扩大严肃主题文艺在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中的影响力。要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强文艺团体、协会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着力营造健康宽松的创作氛围,催生更多精品力作,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文艺事业繁荣再立新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走过70多年的云南文艺发展道路,已经迈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最美云南梦而努力奋斗的新时代,其源头活水便是云南文艺工作者的伟大实践,其根本保证便是坚持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云南有着源远流长的、丰富多彩的、广博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要深深扎根我们云南本土、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生活土壤之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始终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断增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同行新时代、开创新局面,立足多彩云南,突出民族文化优势,推动云南文艺创新发展,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担当,彰显云南文化特色,深入实施“云南文艺精品工程”,努力推出一批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不断巩固和提升云南文艺的整体实力,奋力推进云南文艺创新发展,为决战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小康、庆祝建党百年,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云南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版,第124页。
  【2】《推动新时代云南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云南日报2019年12月20日  陈豪。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98页。
  【4】2019年《社会主义论坛》第2期“特别策划  李勇”
  【5】《永远与新中国同行》《光明日报》2010年09月27日 张永权。
  【6】 《习近平文艺思想:时代的召唤 人民的需要》 作者:仲呈祥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02日 08版)。